晚年慢性病纏身 高齡社會醫療革新 實踐延緩策略 長壽與健康同步

陳少斌醫生 | 2025-09-25

二十一世紀的醫療進步,讓人類壽命顯著延長,「長壽」與「健康」的鴻溝卻日漸擴大。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2023年報告,全球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達10%,預估2050年將攀升至16%,屆時每6人即有一位長者。

然而,長壽不代表永遠健康,慢性疾病纏身的「病態老化」模式,導致近半數長者晚年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不僅影響個人生活質素,更對醫療體系與社會經濟造成沉重負擔。

在「病態老化」轉型過程中,家庭醫生作為基層醫療核心,透過連續性、預防導向的照護模式,結合跨專科團隊,包括護理專業、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等,可將功能性衰退延緩10至15年,從而將「失能生存期」平均縮短3至5年。

研究顯示,生理年齡與實際年齡的落差可達15年以上,而科學化的健康管理能大大縮短這種落差。這正是「健康壽命」(Health Span)概念的核心——延長「無失能、無重大疾病」的黃金歲月。以下將從3大方向探討「實證導向」(Evidence-based)的解決方案,包括:一、生理年齡評估,以量化衰老;二、實踐延緩衰老的整合策略;三、善用智能科技在老年照護的應用。

生理年齡評估

客觀評估生理年齡有以下項目:

一、步行速度:行走速度低於0.8米/秒的長者,三年內死亡率增加2至3倍。每提升0.1米/秒速度,心血管疾病風險可降低12%。

二、握力強度:男性握力大於37公斤、女性大22公斤者為佳;每下降5公斤,心肌梗塞率上升17%。

三、糖化血紅蛋白(HbA1c):控制血糖的指標。糖尿病患者,超標每1% HbA1c,心血管病發風險上升10%至14%,全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增加14%至20%。

四、血壓:收縮壓若可以維持在120mmHg以下,減少25%中風風險。

五、腰圍指數:男性腰圍超過102公分、女性超過88公分者,每減少5公分可降低15%糖尿病風險。

六、靜息心率:心率若持續快於每分鐘80次,動脈硬化進程加速2.1倍。

其他指標如C反應蛋白(CRP)、認知評估等加權值未在此列出。

世衞四大方向

長者應該如何實踐健康壽命延長策略呢?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四大方向,包括:

一、健康管理:定期檢查、疫苗接種以降低衰弱性疾病風險。

二、社會參與:維持人際互動,延緩認知退化。

三、安全保障:確保高齡者即時獲得適切醫療。

四、終身學習:持續腦力刺激,降低失智症風險。

在個人層面建議,有以下五大點:

一、飲食:避免過度清淡,每日攝取60至70克優質蛋白質、Omega-3、鈣及維生素D,預防肌少症與骨質疏鬆。

二、運動:結合有氧運動(例如快步走)與平衡訓練(例如耍太極),降低跌倒風險。

三、睡眠:維持7至9小時優質睡眠,鞏固記憶與認知功能。

四、壓力管理:透過冥想與靜觀(Mindfulness),多接觸大自然,可以降低壓力皮質醇。

五、疫苗接種:接種流感、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新冠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疫苗,預防感染。

善用智能科技

智能技術與AI應用,正全面革新抗衰老領域。這些設備能有效監測血糖、血壓、心房顫動等。隨着監測能力提升,醫療模式將從被動治療(Passive treatment)轉向主動健康管理(Active health management)。

透過簡單的健康計劃結合可穿戴設備,在抗衰老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人工智慧結合「端粒長度」、「表觀遺傳時鐘」及「DNA甲基化」等尖端生物標記,進一步精準規劃個人化抗衰老方案。目前這些先進技術昂貴且未普及,本文暫不討論。

面對高齡化社會挑戰,延長「健康壽命」需結合科技創新、政策支持與個人行動。(網上圖片)

面對高齡化社會挑戰,延長「健康壽命」需結合科技創新、政策支持與個人行動。家庭醫生在此生態系中發揮樞紐功能,從臨床數據解讀、慢性病分級管理到科技工具導入,確保抗衰老策略能落地於社區層級。唯有透過「全人照護」模式,才能真正實現「健康壽命」,讓長壽成為生命的禮物,而非社會負擔。

www.hkcfp.org.hk

撰文 : 陳少斌醫生

[信健康] 高齡化醫療革新,醫策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