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16型人格 強化治療關係

「16型人格」源自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由美國心理學家Katharine Briggs及其女兒Isabel Myers所發展,建基於榮格(Carl Jung)的心理類型學說。MBTI進一步劃分為四個維度:外向(E)與內向(I)、感覺(S)與直覺(N)、思考(T)與情感(F)、判斷(J)與知覺(P),組合出16種人格類型,如INTJ、ESFP等。
在精神醫學中,16型人格並非診斷工具,但可作為輔助參考。例如了解患者人格傾向,能幫助醫生在治療設計與心理教育中更有針對性,透過人格測評,醫患之間能建立中立的語境,減少病理化標籤,促進治療合作。雖然學術界質疑其科學效度,但它在教育、職場及自我成長上依然流行。

在心理學領域,16型人格常被視為一面「鏡子」,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與心理傾向。內向者需要獨處以恢復能量,若被誤解為「不合群」可能會導致焦慮;外向者則在缺乏社交時感到孤立,若能覺察需求並主動尋求支持,便能減少情緒低落。這樣的自我理解,有助於職涯選擇、人際溝通及團隊合作,並提升情緒管理與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們人格偏好並非缺陷,而是成長方向,透過覺察與調整,可以補足短板,實現自我成長。
總括來說,16型人格雖非嚴格的臨床診斷,卻是一個有價值的心理框架。對大眾而言,它能促進自我覺察與人際理解;對於精神科臨床而言,能協助醫生洞察患者特質並強化治療關係。若把16型人格視為成長契機而非限制分類,我們便能在覺察中調整步伐,活出更平衡與健康的人生!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淺談16型人格,專科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