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問題成因多 分層驗膀胱 針對性治療

傅錦峯醫生 | 2025-10-02

75歲的職業司機陳先生(化名)前來求診,表示多年來被尿頻問題困擾,尤其每晚起碼三四次起床小便,嚴重影響睡眠。他在兩三年前接受前列腺增生切除手術,希望解決問題,但術後症狀未有改善,尿流甚至變得更弱,尿柱不如以往有力。

陳先生表示,他沒有糖尿病或其他重大疾病,過去幾年,曾被處方多種藥物,包括放鬆前列腺、控制膀胱敏感的藥物,甚至長達3個月的抗生素治療,用以治療疑似前列腺炎,但未見顯著效果;他笑稱,除了「偉哥」,幾乎所有相關藥物都試過,依然無濟於事。經過詳細問診,發現他術前的病史有些特別──即使尿頻,尿流仍然十分有力,與典型前列腺增生症狀並不完全吻合。

膀胱就像一個房子,檢查時需從內到外,逐一排查問題,才能讓診斷更清晰。(網上圖片)

我向陳先生解釋,男性泌尿系統主要涉及膀胱、前列腺和尿道括約肌,前列腺問題通常包括發炎、增生或癌症。他的癌症指數正常,而且部分前列腺已切除,發炎可能性亦不大,問題很可能出在膀胱的儲尿或排尿功能。為進一步確認,建議他進行膀胱鏡檢查,觀察膀胱內部結構,同時安排尿流動力學測試,評估膀胱在儲尿和排尿時的壓力與收縮力,這些檢查能精確顯示膀胱功能狀態。如果陳先生不願接受入侵性檢查,可以用「排尿日記」作為初步評估,記錄每天排尿的次數、尿量和相關症狀。雖然精確度稍低,但能為醫生提供重要線索。

透過「排尿日記」,能為醫生提供更多有用資訊。(網上圖片)

另一位85歲的李先生(化名),則為筆者帶來更複雜的挑戰。他在半年前開始出現嚴重尿頻,每半小時甚至每15分鐘要小便一次,嚴重影響生活質素。他有中風、心臟病史,並喪失一側腎臟功能,這些內科疾病讓診斷變得更加棘手;他的前列腺特異抗原指數(PSA)正常,代表沒有前列腺癌,但影像顯示前列腺增大,醫生因此安排前列腺手術,切除部分組織。然而,術後李先生的尿頻問題反而惡化,檢查前列腺組織顯示為良性,確定沒有癌症,然而症狀持續惡化,讓他和家人感到沮喪,於是到來求醫。

我採用系統化的診斷方法排查李先生的症狀:膀胱和前列腺是男性泌尿系統兩個核心部分,但其他內科疾病例如中風,可能影響膀胱的神經控制,從而減弱收縮力。建議他進行膀胱鏡、超聲波檢查和尿流動力學測試,這些檢查雖然涉及一定入侵性,對於複雜個案而言,精確診斷可增加治療成功率。考慮到李先生的年齡和健康狀況,我亦提議「排尿日記」作為初步檢查的替代方案。

這兩個個案反映一個常見問題──許多病人因尿頻或排尿不適被快速診斷為前列腺問題,甚至直接接受手術,但症狀未見改善,甚至惡化。事實上,泌尿問題成因多樣,膀胱過度活躍、儲尿功能異常或其他內科疾病都扮演重要角色。有些排尿不適的男性患者個案,膀胱過度活躍可能佔問題七至八成,前列腺增生或炎症僅佔兩成。單純針對前列腺治療,忽略膀胱或其他潛在因素,容易導致治療失效。

分析問題助理解

為讓病人更易理解,我常用房子作比喻──膀胱就像一個房子,內部裝修和水電系統代表膀胱功能,而膀胱外的前列腺則像外牆,影響尿道暢通。檢查時需從內到外,逐一排查問題。膀胱內部的「裝修」問題,如腫瘤或炎症,可通過膀胱鏡發現;外牆問題,如前列腺增生或壓迫,可用超聲波檢查;功能問題如儲尿或排尿壓力異常,則須尿流動力學測試來評估。分層分析能幫助病人理解檢查的必要性,讓診斷更清晰。

至於典型的前列腺增生個案,例如60至70歲、排尿逐漸緩慢且無其他症狀的病人,採用藥物或手術多數效果顯著;但對於非典型個案,如年輕、症狀不典型或伴隨多種內科疾病,則需要更全面檢查。例如40歲中年男性出現排尿不適,前列腺增生十分罕見,更可能是膀胱結石或膀胱過度活躍;反之,85歲男病人若有中風史,膀胱神經控制問題的可能性比前列腺疾病更大。

筆者認為,有泌尿問題的患者,應向醫生詳細講述病史,包括症狀的具體表現、頻率、是否有血尿或排尿有分叉等,並根據年齡和整體健康狀況進行針對性檢查。治療後若症狀未改善或惡化,應及早覆診,重新評估診斷,而非繼續依賴無效的藥物。對醫生而言,細心聆聽患者講述病史、系統化檢查和耐心解釋,才可為患者找出最適切治療方案。

撰文 : 傅錦峯醫生_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召集人

[信健康] 淺談前列腺增生煩惱,男士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