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善良平安幸福 常存孩子心中

姚嘉棟律師 | 2025-10-03

9月21日,綿綿細雨灑淨了黃大仙祠,燕語鶯聲縈繞着鳳鳴樓,祝福參加「萬世師表孔聖先師啟蒙開筆禮」的孩子們。

150多位天真活潑的孩子,穿戴整齊優雅的儒服衣冠,臉龐掛着可愛真摯的笑容,誠心莊嚴地參加「開筆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大仙信俗傳承人李耀輝監院開創「開筆禮」科儀,每年不辭勞苦地為孩子「點硃砂」,象徵為他們開啟智慧,「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種下善根種子,將來發芽成長。

為什麼在道教宮觀會有儒家科儀呢?可從嗇色園三教並尊的歷史說起。嗇色園是管理黃大仙祠的宗教慈善團體,早在1921年創立,供奉黃大仙師,尊崇儒、釋、道三教,敬奉三教神明。黃大仙師乩示的《三教明宗》闡明三教同源,均有「勸善化俗」思想:「藥以治病,經以治心。藥正則病除,經明則心正……夫儒、釋、道,雖曰其名不同,但其義則一:曰陽光、曰太陽、曰日光,皆指其日也,其名異,其實同。夫三教同源,天地之理也。天道也,地道也,亦人道也。」

黃大仙師和人間有緣,他是神明,也是我們的老師。仙師重視教育,教導簡明扼要:「普濟勸善」。所有道長都是義工,須行善積德,「飛鸞台」楹聯更提醒我們:「存險心勿到此地,修善果可登斯門」。善款全用在醫療、社會服務、宗教、教育等慈善事業。教育善業是按仙師乩示而來,以主辦英文中學「可立中學」為始,更「立己立人」一花開三葉,依次成立小學和幼稚園。「可風中學」、「可信學校」繼起,乘道風,守信念,風信子扎根荃灣。先道蒙仙師祥「瑞」護佑,承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篳路藍縷地以「正」念,付「愛」心,陸續建校。另外,為開拓科教,相繼發展「可觀」的天文自然考察、「可譽」的生物科技及「何東醫局」的生態保育等新猷。今年1月更在「可銘學校」設「嗇色園大灣區AI科教基地」,推動人工智能教育。

學術和科技學習固然重要,我們更深信,孩子的未來,關鍵在於內在的生命和價值觀教育。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結晶,正好為生命和價值觀教育提供活水泉源:

儒家哲理,讓孩子學習孝順與仁愛,懂得尊重他人,培養恒心和毅力,確立「向善而行」的志向和承擔。

道家洞見,讓孩子了解自己,量才適性,發揮潛能,建立自信,培養韌性態度,「順勢而為」探索人生路。

佛家智慧,讓孩子明白因果,行善去惡(戒),體察情緒、培養靜心(定),破除「固化思維」的愚癡,放下自我中心的執着(慧),進而慈悲濟世,以「隨遇而安」的寬心面對磨練,活好當下。

也許儒、釋、道的光彩在百多年來「久被塵勞關鎖」,但時移世易,環顧歐美的「恒毅力」(GRIT)、「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和靜觀教養(Mindful Parenting)等理論,西方學界不僅不會把三教智慧視如敝屣,反而更懂得借鑑和應用呢!

金耀基校長指出,中國的現代化不會是一場「沒有『沒有傳統』的現代化」。在生命教育,慶幸有儒、釋、道三顆明珠的自家寶藏。因此,我們應把握中國文化「今朝塵盡光生」的千載良機,返本開新,提煉和活用儒、釋、道「向善而行」、「順勢而為」、「隨遇而安」等智慧,讓善良、平安和幸福常存孩子心中,讓孩子也如點點繁星,每一顆都閃耀出「照破山河萬朵」的獨特光芒!

嗇色園黃大仙祠教育委員會主席

[信健康] 行善去惡體察情緒,教養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