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沉默殺手 病變危及視力 如何重建眼睛「警報器」

王文進醫生、高慧珊醫生、趙多和教授、陳嘉媛醫生、莊金隆教授、楊樂旼教授 | 2025-10-13

當有沙入眼,會立刻感到刺痛,需不斷眨眼,分泌淚水沖走異物。而執行保護眼睛任務的「警報器」,就是分布在眼球最表面角膜上的神經末梢。

但如果這個「警報器」失靈,令眼睛無法感知痛楚,會有什麼後果?今次將介紹一種因其「沉默」而可能危及視力的眼病──神經營養不良性角膜病變(Neurotrophic Keratopathy),以及一項旨在為患者眼睛重獲「感覺」的前沿手術:角膜知覺重建(Corneal Neurotization)。

角膜是全身神經末梢最密集的組織,像一塊高度敏感的玻璃,布滿看不見的「傳感器」;這些神經不斷監控角膜狀態,一旦發現異常便立即向大腦發送訊號,觸發眨眼、分泌淚水等保護性反應。

神經營養不良性角膜病變是由於角膜神經受到損傷,導致知覺減退或完全喪失。最常見病因是皰疹病毒感染。此外,腦部手術如巨大聽神經瘤、膽脂瘤等,眼部手術或外傷,以及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亦會引致此病患,而且在老年人口發生的比例較高。患者會因眼睛感覺不到乾澀,未能適時眨眼來潤滑眼睛;或因感覺不到異物而沒有分泌淚水來沖走異物;甚至眼睛被劃傷或感染時也毫無痛感。另一方面,缺乏神經營養因子會導致微小的損傷無法癒合,逐漸發展為持續性角膜潰瘍、感染,最終引發角膜穿孔,甚至失明。由於大部分患者在早期沒有症狀,因此神經營養不良性角膜病變會被稱為「沉默的角膜殺手」。

神經營養不良性角膜病變是由於角膜神經受到損傷,導致知覺減退或完全喪失,被稱為「沉默的角膜殺手」。(網上圖片)

生活質素下降

過去的治療策略以「保護」和「防禦」為主,當中包括人工淚液,惟需要頻繁滴用;或佩戴繃帶式隱形眼鏡作為物理屏障,保護脆弱的角膜表皮;在嚴重情況下,患病可能要接受眼瞼縫合術,以縫合部分或全部眼瞼。儘管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能延緩病情並保護角膜,卻無法根本解決神經缺失的問題。患者不僅生活質素大幅下降,且病情仍存在加劇的風險。

近年來,醫學界迎來理念上的飛躍,從「治標」轉向「治本」。透過角膜知覺重建,達到重啟眼睛「警報系統」的目標。主要治療方向包括神經生長因子(NGF)滴眼液和角膜神經移植術。NGF滴眼液是一種如同「神經營養劑」的生物蛋白滴眼液,為病變的角膜神經細胞提供必須的生長訊號,刺激自我修復和再生。雖然這是一種相對無創的藥物治療法,但原研藥價格昂貴,同時只能得到階段性改善。

神經移植手術

角膜神經移植術則是一種更為徹底的手術。醫生會從患者自身(如小腿)取一小段感覺神經,並在顯微鏡下將其精密地「嫁接」到眼角膜表面,為「斷電」的角膜重新接入「電源線」,恢復知覺。

恢復保護性反射後,重獲感覺的角膜能因有異物感而主動眨眼並分泌淚水,有助重建健康眼表環境,再生的神經會分泌營養因子,像「施肥」般重新喚醒眼表幹細胞,促進角膜上皮的修復和癒合。

此外,患者有望減少對人工淚液和藥膏的依賴,降低感染風險,提升生活質素。對於需要角膜移植的患者,先重建角膜知覺,能創造一個健康眼表環境,大大提高後續的移植角膜存活率,為復明鋪路。

眼睛是靈魂的窗戶,而角膜知覺是守護這扇窗戶的哨兵。目前,角膜知覺重建仍是前沿技術,需要嚴格的適應症評估,由經驗豐富的專業團隊操作。但隨着此手術的發展,我們不僅致力於讓患者「看見」,更致力於讓他們的眼睛重新獲得「感覺」。

撰文:王文進醫生、高慧珊醫生、趙多和教授、陳嘉媛醫生、莊金隆教授、楊樂旼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

[信健康] 認識角膜知覺重建,眼科資訊應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