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社合作橋樑 避免資源錯配 「社會處方」助患者掌管健康

劉知行醫生 | 2025-10-09

在診所裏,一位年屆80的長者前來覆診高血壓,他身體狀況良好,血壓和驗血報告正常;但他向我透露,太太近月因病離世,雖然他的情緒已穩定下來,現在每天忙完家務後,餘下來的時間便是寂寞且漫長。近年全球興起「社會處方」(Social Prescribing),如何幫助這些有需要人士融入社區,脫離生活中的孤獨感?

該位長者現時獨個兒居住,親友不多,兒孫長居外地,即使不時通電話聯繫,也難解他日復一日的孤獨感;他曾按友人建議,參加長者中心活動,但總覺得自己格格不入。他的思維與身子尚頗敏捷,有次在中心參與麻將耍樂時,看着同桌的老人坐在輪椅上,一舉一動緩慢得很,跟自己成強烈對比,亦考驗他的耐性!自此之後,他寧可一個人待在家中,沒再參與社區活動。

全人健康,指個人在生理、心靈及社交等多方面的和諧、安寧狀態,它們雖分別命名,實際不可分割、相互牽動。作為家庭醫生,當照料患者身體上的毛病,也會顧及疾病如何影響其心理或社交層面;另一方面,身體上的不適,也會源於心理上的毛病或不同社會因素,包括居住環境、家庭狀況、就業收入、生活習慣、社交關係等。故作出正確診斷時,這所有因素都不容忽視,否則只會容讓疾病持續和惡化,醫生不可能只透過處方一些藥物便以為解決問題,或要轉介患者到社區,接受相應的服務跟進。

實踐全人治療

疑問來了:作為一位醫護人員,要熟悉多少社區服務,才能推介不同需要的患者參與?我們可有充足時間,向病者逐一介紹服務細節並跟進?醫療和社區之間,怎樣才能無縫合作,讓寶貴資源用得其所?當這一切在無序進行時,資源錯配是少不免的結果。市民會按自己「想要的」去接受不切合他們「需要的」服務;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亦不知在哪裏找到適切的服務;更普遍的是,許多人根本不察覺自己有這些需要,直至獲醫護人員評估後才被發現。

醫療和社區之間,假如有一道橋樑,患者經醫護人員評估後,可直接配對合適的社會服務跟進,這可謂一舉兩得:醫護可實踐全人治療,讓患者在社區獲得照料,減少依賴醫療服務;另一方面,社福機構不再疲於找尋服務對象,能更專注於服務質素,成效必有改善。

通過推行「社會處方」,做到醫社合作無間,可以幫市民更自信地掌握健康管理,再次融入社區,脫離孤獨感。 (網上圖片)

近年全球興起「社會處方」,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創新醫療模式。世界衞生組織於2022年出版《社會處方工具》,闡述社會處方的理念、實踐與成效。本港正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心理健康等問題,醫療系統難以獨力承受,通過推行社會處方,做到醫社合作無間,助市民更自信地掌握健康管理,絕對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

連繫員成關鍵

社會處方的成功關鍵,在於「社區連繫員」。他們可以是醫護人員、醫療機構的其他僱員,也可以是被邀請來的年輕人、退休長者、傷健人士、少數族裔等,經培訓後成為義工,亦能勝任此崗位。社區連繫員對於社區各適其適的服務內容瞭如指掌,他們會按照醫護人員(包括醫生、護士、藥劑師、營養師及其他專職醫療人員等)所發出的「處方」,與患者共同制定個人化方案,協助患者融入社區,獲得適切支援。會面後,連繫員還會適時跟進,確保患者能順利接受服務。

社會處方有如在無形中擴大整個基層醫療體系,把社區資源納入其中,有系統、秩序地將患者分流處理。政府普通科門診及地區康健中心是市民常接觸基層醫療的第一站,在這些地點落實試行「社會處方」,無疑是個不錯的選項。

說回文首那位年屆80歲的病人,社會處方或可助他再次融入社區,脫離生活中的孤獨感。說不定他還有興趣接受培訓,成為「社區連繫員」義工,助己助人,迎來健康人生。

www.hkcfp.org.hk

撰文 : 劉知行醫生

[信健康] 讓高齡從新融入社會,醫策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