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無疫苗 貓狗恐傳播 日本爆蜱媒病毒 旅遊注意衞生

日本近月爆發一種罕見而致命的蜱媒病毒感染──「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病例人數創下歷年新高,令人關注。這類病毒雖在東亞地區偶有出現,但日本今年截至9月已錄得152宗確診,情況嚴重。
病例不單有升幅,更涵蓋新地帶,包括東京在內的關東地區及北海道北部。對香港市民而言,雖然本港未見SFTS足跡,但隨着跨境旅行及戶外活動增多,市民必須了解SFTS的風險,作為一種可防可控的傳染病,早知早防,能讓大家在享受遊樂時多一份安心。
SFTS病毒屬於「布尼亞病毒目」,首次於2009年在中國發現,隨後在日本、南韓、越南等地爆發。病毒主要透過俗稱扁蝨的蜱蟲(Tick)叮咬傳播,患者多在春夏季戶外活動時中招;病毒入侵人體後會引發高燒、嘔吐、腹瀉,以及血小板與白血球急劇下降的併發症,更會導致內出血或意識混亂,嚴重時會出現多器官衰竭等症狀。
根據醫學研究,SFTS死亡率介乎10%至30%,視乎患者年齡及體質,多數受害者為60歲以上長者。病毒潛伏期約為兩周,在此期間若及早監察身體狀況並及時求醫,存活機會可大幅提升。
為何SFTS在日本突然加劇?截至今年9月,日本已錄得152宗SFTS病例,遠超以往紀錄。自2013年當地首宗確診以來,感染地點原本集中於西部山區,今季擴至關東地區及北海道,顯示攜帶病毒的蜱蟲已隨野生動物(如鹿或野豬)四處遷移。「亞洲長角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是主要媒介,牠們喜好潮濕草叢及林地,體型細小如米粒,被叮咬往往不易察覺。專家指出,氣候變暖及野生動物生境改變,可能助長蜱蟲繁殖,令感染風險上升。對香港人來說,若赴日旅行甚至於旅程中曾與動物接觸,這些風險值得留意。
蜱蟲叮咬是最常見的SFTS傳播方法,但並非唯一途徑。病毒可透過感染者血液或體液傳染,尤其在醫療環境中。日本就有醫生近距離檢查患者時,只戴口罩而未作全面防護,終不幸染病;這種人傳人風險雖罕見,但對醫護人員及照顧者構成隱憂。SFTS病毒在動物間傳播亦令人憂慮,貓狗等寵物可感染,貓的死亡率更達60%,高於狗的40%。自2017至2025年6月,日本錄得逾千宗貓狗病例,其中部分更疑似由寵物透過抓咬、唾液或尿液接觸將病毒傳給主人;早前三重縣一名獸醫治療受感染貓隻後,出現症狀並迅速離世,隨後解剖未見蜱咬痕跡,突顯了動物傳人的傳播警訊。這類案例提醒我們,SFTS已非純粹野生傳染,可能已滲入當地社區。
香港雖未將SFTS列為公共衞生焦點,但偶有其他蜱媒病如「蜱傳腦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的報告。根據食環署資料,香港未發現SFTS典型傳播媒介,但本地存在潛在傳播媒介,如長角蜱屬的刺蜱和中華蜱、扇頭蜱屬的褐狗蜱和小扇頭蜱,以及部分硬蜱屬蜱蟲。
被咬勿自行拔除
如何預防SFTS?衞生署一直呼籲市民戶外活動時,穿長袖衫褲、塗抹驅蟲劑,並每日檢查皮膚有否紅腫;對於SFTS,預防原則相似,若發現蜱蟲附着,千萬別自行用力拔除,以免蜱蟲的口器斷裂,令病毒殘留或引起繼發感染,並應盡快求醫,讓專業人士用鑷子小心移除,監測兩周內是否有發燒或疲倦等徵狀;及早用藥,如支持性治療或抗病毒藥,能減低併發症。事實上,SFTS無專門疫苗,但基本衞生習慣已足夠阻斷大多數傳播鏈。

從全球視角看,人類並非病毒主要宿主,故大規模流行機會低。但在東亞,春至秋季(4至10月)為傳染高峰期,從事農務或遠足者風險最高。日本專家建議,維持村落林地作為人與野生動物間的緩衝區,可減少病毒傳播,這對香港的郊野公園管理亦有啟示。
面對SFTS,恐慌無益,知識才是最佳防線。市民可從日常做起:若計劃赴日旅遊,特別是到鄉村或山區,穿着淺色長袖衫褲有助發現蜱蟲,醫學界正研發疫苗及新療法,未來或有突破。現階段,若兩周內出現不明原因發燒,切勿遲疑,立即求醫。SFTS雖有威脅,但透過警覺與預防,能將風險降至最低。
總括而言,日本SFTS疫情為我們敲響警鐘,提醒全港市民關注蜱媒疾病。無論本地遠足或跨境旅行,簡單的預防措施足以讓我們安心探索大自然。為自己多做一份準備,享受生活的同時,守護健康。

撰文 : 譚仲豪醫生
[信健康] 淺談SFTS病毒須知,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