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蝕治療新趨勢

陳湧醫生 | 2025-10-20

白蝕,作為一種常見但令人困擾的慢性皮膚疾病,長期以來一直是皮膚科醫生與患者共同面對的挑戰。它的主要特徵是皮膚局部失去色素,形成一塊塊白色或淺色的斑塊。雖然不危及生命,但白蝕對患者的外觀與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響,尤其在面部或其他顯眼位置,更可能引發社交恐懼。

早期診斷是提高治療成效的關鍵。若發現皮膚出現異常淺色斑塊,應立即就醫,讓專科醫生判斷是否白蝕,並依據患處範圍、位置和個人情況訂定治療方案。傳統治療多集中於局部使用類固醇或非類固醇藥膏,以控制白斑擴散,但長期使用可能帶來皮膚變薄等副作用;紫外光療亦是一種較常用方式,能刺激色素細胞活化,促進色素重建,效果明顯但需定期接受治療,亦存在曬傷和皮膚老化的風險。

目前,最具潛力的醫療進展莫過於免疫調節藥物,特別是JAK抑制劑。臨床研究顯示,這類藥物能有效調節免疫系統失衡,促使色素恢復,尤其在面部白斑的改善方面令人振奮。一般來說,持續約半年,超過一半患者的白斑明顯縮小或退去,副作用較傳統用藥低,安全性較高。

不少白蝕患者在公共場合遇到歧視或誤解,例如被視為傳染源而遭到排擠,這些不實觀念,需要透過普及知識來改善;白蝕不具傳染性,它是一種由免疫失調和遺傳等多重因素引起的慢性疾病。

白蝕的治療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未來有望藉由免疫調節新藥與個人化醫療技術,達到更高治癒率。每一位患者都應該早認識、早診療,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社會亦應以包容的態度,共同營造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環境。

作者為皮膚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期待白蝕更高治癒率,皮膚科資訊可分享!【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