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盆腔炎新療法 降開刀風險 超聲引流術 保留生育力

年輕女性若持續出現下腹痛,許多人以為只是腸胃炎,但這也可能是急性盆腔炎(PID)的徵兆。
PID是婦科常見急症,也是年輕女性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生殖道感染。根據國際性數據估計,全球育齡女性中,每年有過百萬宗PID新個案,其長遠後果包括不育、慢性盆腔痛,以及宮外孕。PID臨床診斷並不容易,有機會令病情延誤,而隨着超聲技術成熟,新療法適合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年輕女性。
PID的成因大多與性傳播疾病相關,常見致病細菌包括沙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及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厭氧菌及大腸桿菌亦常見於混合感染;有時候亦屬醫源性,例如裝置子宮環、接受子宮內手術或人工流產之後。若炎症進一步擴散,便可能形成輸卵管卵巢膿腫(Tubo-ovarian abscess,TOA),患者可能會發高燒、下腹劇痛及出現大量陰道分泌,如不及時處理,膿腫破裂可引致腹膜炎甚至敗血症。
早期PID大多可以廣譜靜脈抗生素控制,但一旦演變成TOA,單靠藥物的成功率往往不足七成。過往,若藥物無效,病人一般需要做剖腹或腹腔鏡手術,雖然能徹底清除感染,病人要面對較大創傷、全身麻醉風險及漫長康復期,嚴重感染更會增加手術難度,膿腫往往與腸道、輸尿管或膀胱黏連,出現損傷風險,部分病人術後因盆腔黏連而長期下腹痛或不育,若手術中切除了雙側卵巢或輸卵管,更會令生育能力永久喪失。這些缺點促使醫學界積極尋找既能有效控制感染、又能保存器官的微創治療方案。
隨着介入超聲(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技術成熟,經陰道超聲引導抽吸逐漸成為主要治療選項。挪威團隊於2005年在《美國婦產科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發表研究,涵蓋302名女性,共449次操作。結果顯示,93.4%的病人只須接受抗生素配合經陰道引流,便能成功治癒,毋須再動手術。大部分患者在48至72小時內退燒減痛,住院日數亦明顯縮短,而且3年以上的追蹤並未見復發,過程中亦沒有嚴重併發症。挪威團隊因此建議,經陰道引流可視為TOA的一線治療方法,尤其適合仍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年輕女性。

經陰道超聲引導引流的步驟,與婦科試管嬰兒取卵手術極為相似,手術可在靜脈鎮靜、局部或短效全身麻醉下進行。醫生以超聲探頭配合穿刺導引,經陰道進入膿腫,在超聲即時監察下,以幼長穿刺針抽吸膿液,隨即送檢作細菌培養及藥敏測試,以便調整後續抗生素治療,或會於膿腔內暫置細小導管數天,以確保持續引流,整個程序通常需時15至30分鐘。與取卵手術一樣,兩者同樣經陰道途徑、在超聲導引下進行,所用的針具亦十分相似。
康復快負擔低
近年的臨床經驗顯示,對於膿腫較大(大於3至4厘米)或抗生素治療48至72小時內效果不佳的病人,可及早進行影像引導引流,往往能避免大手術。愈來愈多研究支持在合適個案中提早配合微創引流,以提高痊癒率並減少併發症,經陰道途徑由於與膿腫距離最短,操作更穩妥,成功率亦顯著,因此在某些中心已成為優先選擇之一。對年輕女性而言,這種方式不單大大降低開刀風險,更能保存輸卵管及卵巢,保留生育機會,同時康復期快,病人能及早重拾日常生活,對醫療系統的負擔亦相應減輕。
但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此方法。若膿腫已經破裂並擴散至腹腔,引致腹膜炎,仍須即時做外科手術;若膿腫位置貼近直腸或大血管,操作要加倍小心。經陰道引流雖然安全,仍有感染、出血、損傷直腸、血管及失敗風險,手術必須由有相關經驗的婦產科醫生負責,術後亦應安排影像跟進,以確定膿腫完全清除,減少復發。
撰文: 唐宇嶸醫生_婦產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淺談治療急性盆腔炎,女性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