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哀慟訊息

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在其著作《論死亡與臨終》提出「哀傷五階段理論」,將失去摯親的哀傷過程分為否認(Denial),無法接受事實,並為此感到震驚、恐慌或難以置信;憤怒(Anger),痛苦轉化為嬲怒,自責或指摘他人;討價還價(Bargaining),質問上天、神或命運,反覆提出不同可能性的「如果」,審視為何錯過扭轉結果的時機;抑鬱(Depression),認知到事實無法改變而悲傷、無力與絕望;接受(Acceptance),接受失去的事實,逐漸釋懷並嘗試前行。五個階段並非線性過程,階段之間常有來回跳動的情況,哀傷歷程亦沒固定時間表,由震驚走到釋懷的時間因人而異,長短不一。
很多時候,失去摯愛的哀慟深刻刺骨,難以承受時,人下意識會藉着執拾遺物、籌辦喪禮等事務,跳過碰觸震驚、憤怒、悲傷與絕望,或把「死亡是必經階段」、「我要堅強笑着生活」等話,化為壓制哀痛的封印符咒,懼怕被洶湧而至的情緒淹沒;哪知喪禮過後,家居也經過斷捨離,生活彷彿重回軌道,但心頭三不五時就絞痛大發,淚水總會任性地潸然而下,這時會萌生另一疑問:為何仍未放下,沒能振作?
哀慟是種可以潛藏很深的情感,它渴求被明白與接納,可是哀慟的聲音微小,很易被驚愕、憤怒及苦毒的呼喊聲掩蓋,需要先把洶湧情緒逐層沉澱、消化、安頓,才能於失焦變調,色彩面貌不再一樣的內在世界打開一扇窗,窺探哀慟的模樣,傾聽它嘗試傳遞的訊息:心痛因為彼此關愛;失落因為連繫在心跳停頓的瞬間斷了線;空洞因為運作如常的日子,缺少了「你」的呼吸。然後順着哀慟的引領,緬懷過去的點滴,擁抱依依不捨的痛,才能真正釋懷,在失去對方氣息的生活中逐步振作。
作者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信健康] 哀慟時引領釋懷時刻,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