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方濟各「圓融人類發展」 看名廚對社會貢獻(下)

時間回到2004年4月的倫敦。29歲的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帶着大批電視台工作人員,來到位於格林威治的公立中學契布魯克(Kidbrooke School)。靠着幾檔成功的電視烹飪節目,有着陽光笑容與金色亂髮的傑米,在短短數年間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明星人物。
同時間,自2005年起,奧利佛發起了一連串倡議行動,希望能改變英國中小學貧困學童的營養午餐問題,把垃圾食物從午餐的菜單中剔除。
在前教宗方濟各看來,融合包含「提供有效的社會融合模式」。每個人都能為整體社會作出貢獻,每個人都擁有促進人類共存的獨特禀賦,任何人都不能被排除在促進共同福祉的事業之外。奧利佛利用他的獨特禀賦,實踐教宗強調的「把天賦構成真正發展的所有要素融入優質教育發展進程中」。
根據英國生活飲食夥伴聯盟(Food For Life Partnership)2014年報告,參與他們的飲食改革專案的學校達到4800所,70萬名學童每日吃到經由聯盟改革專案調整過的餐飲後,45%的學童家長反映,孩子吃蔬菜的比例有所提高;28%的合作學校學生吃到更多蔬果;13%的學校午餐有提升。而地方政府每1英鎊的投入,依照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的計算,在社會、經濟與環境面的回報,就超過3英鎊,而這還不含飲食改革在教育、文化與健康上的回報。
飲食習慣的確反映了社會階級與經濟層級,口袋沒錢,往往難以顧慮飲食健康、只求能填飽肚子;但一場飲食改革的社會影響,絕不該止於荷包深淺而已。
飲食消費,從餐桌追溯到產地,牽動的是可長可遠的食物供應鏈,食物吃進肚子後,影響的是莫大的健康醫療相關體系。每一個關鍵環節,都不是獨立存在,往往與社會文化及經濟環境緊密相關。身為食材的處理者、產地與餐桌的橋樑,世界各地愈來愈多廚師,有鑑於當代因為食物而引起的各種社會問題,紛紛擔起了責任,在世界各地掀起了各種不同的飲食革命。
2014年,奧利佛發起「全球飲食革命日」(Food Revolution Day),每年5月於世界各地固定舉辦,邀請孩子、家長,所有人在這天一起烹飪,台灣也正式加入響應,至2015年,創下多項世界紀錄:全球超過121個國家及地區響應,舉辦10143場活動,全球超過1000位食物大使共同響應,創下「最多人在同一天、同一時間烹飪」健力士世界紀錄;超過10億人在社群網站上轉發活動訊息;英美超過9000間學校使用奧利佛食譜教材。
呼應這一波世界性飲食改革趨勢,台灣建立了飲食革命宣言:健康永續的食物生態系。台灣的飲食革命,包括友善通路:社區菜市場、直接跟農夫買、鄰鄉良食、厚生市集、綠藤生機;校園飲食教育:溪州鄉託兒所、喜願小麥、官田國小、東華大學綠色實驗餐廳;綠色餐廳:YaYa綠廚房、我愛你學田、日愣、穀得食務所、好糧食堂。
在教宗看來,傑米奧利佛善用自己的主廚魅力,從孩子到家長到老師到全民、從校園到社區到餐廳到世界,讓健康、永續的飲食革命深入民心。他實踐了教宗所提倡的融合,涉及「提供有效的社會融合模式」。這關乎融合地球上不同人及民族,並強調團結的責任,創造一個更健康快樂的圓融世界。
[信健康] 續談方濟各倡議社會融合,心靈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