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使用或加劇病情 慎選鼻炎噴劑避免「藥害」

譚仲豪醫生 | 2025-10-30

躋身於複雜多變的城市環境中,鼻炎成為不少市民的通病,入秋也是鼻炎發作的時候。

無論是鼻塞、流鼻涕,抑或頻頻打噴嚏,這些症狀皆令人困擾;然而,鼻炎並非單一疾病,成因複雜多變。其中值得關注的類型──「藥物性鼻炎」(Rhinitis Medicamentosa),更因市民隨意使用鼻藥而逐漸衍生,該如何避免誤用藥物?

鼻炎泛指鼻黏膜發炎,常見症狀包括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及鼻腔發癢。鼻炎依成因大致分為「過敏性」與「非過敏性」兩大類。「過敏性鼻炎」由於免疫系統對花粉、塵蟎、寵物毛屑等致敏原產生過度反應引起,常見於春季花粉期(季節性)或全年持續(常年性),全球約10%至40%人口受過敏性鼻炎影響,香港亦不例外。

鼻炎依成因大致分為「過敏性」與「非過敏性」兩大類,症狀包括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及鼻腔發癢。(網上圖片)

「非過敏性鼻炎」涵蓋多種分類,包括感染性(由病毒等感染引起)、職業性(因工作環境中的刺激物觸發)及血管運動性(氣溫變化或熱食時鼻黏膜受刺激誘發);此外,荷爾蒙性(如懷孕期的生理變化)、結構性(如鼻中隔偏曲)以及本文重點──藥物性鼻炎,亦屬此類。非過敏性鼻炎雖不如過敏性鼻炎廣為人知,但影響人數同樣驚人,全球估計超過2億人受其困擾,這兩類鼻炎雖症狀相似,但成因與治療方法卻大相逕庭。

加強劑量惡性循環

不少市民在感冒或鼻塞時,會選購市面上的噴鼻劑或滴鼻劑。這些產品大多含有「血管收縮劑」(如萘甲唑啉或苯腎上腺素),能迅速收縮鼻腔血管改善鼻塞,令人感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然而,「用藥過度,反彈更嚴重」,藥物性鼻炎的成因,在於當血管收縮劑使用超出建議的3至5天,鼻黏膜會因藥物作用消退而出現「反彈性充血」,使鼻塞加劇;為緩解症狀,患者往往增加用藥頻率或劑量,結果形成惡性循環。

藥物性鼻炎的典型症狀包括持續鼻塞,尤其在停用噴鼻劑數小時後加重,伴隨流鼻水、鼻腔不適及痕癢;與過敏性鼻炎不同,藥物性鼻炎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的眼癢和喉嚨癢,且症狀與致敏原無關,醫生通常透過詳細詢問患者的用藥史及必要時作鼻腔檢查(如鼻內窺鏡等)來確診。

許多患者因不了解自身症狀與長期用藥有關,會繼續自行購買噴鼻劑,甚至誤以為自己患上「頑固鼻炎」。因此,若發現鼻塞症狀反覆未好,且與某款噴鼻劑的使用有關,應盡快諮詢醫生,以免延誤治療。

治療藥物性鼻炎的步驟,首先應立即停用引起問題的鼻腔血管收縮劑,儘管停藥初期可因反彈性充血使鼻塞加劇,但這是鼻黏膜恢復的必經階段,醫生可能會開口服藥物如抗組織胺藥以緩解症狀,以及「鼻用類固醇噴劑」(如布地奈德或氟替卡松)減輕炎症和反彈性充血,療程為期數周至數月;此外,生理鹽水鼻腔沖洗有助清潔鼻腔,促進黏膜修復。

若鼻炎問題伴隨結構性問題(如鼻中隔偏曲),做手術或許是治療選項,但這屬於最後手段。研究顯示,約80%的藥物性鼻炎患者在停用噴鼻劑並接受適當治療後,能顯著改善症狀,甚至長期擺脫對血管收縮劑的依賴。

選擇來源可靠產品

市民在使用坊間購買的噴鼻劑或滴鼻劑時,應嚴格遵循說明書指引,通常不連續使用超過5天,若症狀持續,應尋求醫生意見,而非自行增加劑量;此外,選購噴鼻劑時,應選擇來源可靠的產品,避免購買成份不明的藥物。留意產品是否含有苯扎氯銨(Benzalkonium Chloride)等防腐劑,並選擇不含此類成份的配方;研究指出,長期使用含苯扎氯銨的噴鼻劑,可能損害鼻腔纖毛功能,影響鼻腔自我清潔能力,長遠可能加劇鼻炎症狀。

除了藥物性鼻炎,其他鼻炎類型同樣需要妥善管理。對於過敏性鼻炎患者,減少接觸過敏原是關鍵。例如定期清洗床單、使用防塵蟎床墊套及空氣淨化器等,亦能有效減輕症狀;非過敏性鼻炎患者則應避免相關刺激因素,有助減少病發頻率。日常生活中,保持鼻腔濕潤有助緩解鼻炎不適,可使用加濕器或定期以生理鹽水沖洗鼻腔;此外,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及充足睡眠有助增強免疫力,減少鼻炎發作。

無論什麼類型的鼻炎,及早診斷與治療是改善症狀的關鍵。香港的醫療系統提供完善的家庭醫學及耳鼻喉科服務,市民可透過公立或私營醫療機構尋求專業意見。若鼻塞、流鼻涕等症狀持續超過兩周,或伴隨頭痛、嗅覺異常等症狀,切勿自行用藥,務必盡快找家庭醫生檢查。

www.hkcfp.org.hk

撰文 : 譚仲豪醫生

[信健康] 避免患藥物性鼻炎,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