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活出意義 積德開創未來

姚嘉棟律師 | 2025-10-31

對生命和死亡,珍古德博士(Jane Goodall)在節目《最後一席話》表達了其看法:「我們在地球上的生命並不是終點。我相信,而如今我確信,死後仍有生命。我們的意識還活着。從我所處的地方,我不能告訴你那些不能分享的秘密。我也無法告訴你,你離開地球後將會遇見什麼。但我想讓你知道:你在地球的一生作為,會影響你死後將遇見的不同生命境界。」

細心思考,珍古德的生命觀以道教和佛教生命觀來參照詮釋會更清晰。首先,道教和佛教都相信生命不止一期,眾生在超越輪迴前,有多生多世歷程。道教對死後世界有洞天福地的概念,也相信凡人行善積德可修成神仙。佛教則有淨土觀念,佛弟子可隨各自善因緣,往生不同淨土,跟隨作為老師的佛菩薩修行。漢傳佛教有十法界的不同生命境界,包括「六凡」(包含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六個層次的輪迴境界)和「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都屬於不再輪迴的覺者境界)。每個人死後會依累世的不同心念、業力與修行有不同去處。佛教相信眾生有成佛潛能,人可精進修行逐步提升生命境界而達菩薩和佛的境界。

其次,道教和佛教都相信人死後的生命境界是取決於一生行為的善惡,而非靠表面的信仰。《黃大仙真經》教導弟子:「仙師勸世間有性人,存乎本來天性,孝悌忠仁義。廉恥禮節信。皇天不負此賢人,自有臨頭報應。近則報己身。遠報兒孫命。生前富貴享榮華,死後為神為仙玄妙證。須知積不善之家有餘殃,積善之家有餘慶。」「天地不少神與仙,亦無不以普濟存心於人世。」黃大仙師不認可那些只口頭念經的信徒,明確要求弟子行善積德須說到做到:「仙師願世間誦仙師經者,從仙師言,莫以口徒誦,而心無定。恍惚循行故事者,不如自加餐,高臥為貴也。」

佛教《三世因果經》簡述了善惡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想知道自己前世作了什麼容易,「今生受者是」,現在的機遇便是過去的「因」所致,才有目前的「果」。想知道未來會如何也不難,「今生作者是」,看現在行為善惡,就可知將來果報。果報的時間是否現世、來生,還是多世後才報,佛教認為有「緣」(輔助條件)的作用而有分別。「三世」觀念也同等可適用在每個人的今生不同階段。所以,不要信宿命,我命在我不在天,要改變今生不好的境遇,應學習《了凡四訓》的袁了凡積極行善積德,改變逆境而開創幸福命運,更福蔭後世,這正是佛教和道教修行的關鍵。

而且,每人都可行善,絕非富人專利。佛陀在《雜寶藏經》介紹七種毋須錢財的善事,稱「無財七施」:一、眼施,以慈祥眼神看人;二、顏施,以溫柔微笑對人;三、言辭施,以好話和人溝通;四、身施,以行動幫助人;五、心施,以誠心尊重人;六、座施,讓座給老弱婦孺;七、房舍施,以乾淨地方接待人。

《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我們修行、悟道、成仙、成佛,都不能離開生活。行善,無非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都可在生活中落實的。行善,我們可活出個體生命的意義,內心也得平寧安定。加上有佛道信仰,知因果不虛,積德不朽,心靈純淨而安樂,自然可放下死亡憂懼,建立來世生命境界的信心:「即心是佛」,「隨所住處,皆是淨土」,此時此刻此處也可以是佛國淨土了。

嗇色園黃大仙祠教育委員會主席

[信健康] 行善意義可積德未來,教養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