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外語思考的好處

當我們在思考的時候,內心好像有一種「沉默」的語言在心靈中流淌,這究竟是怎麼的一回事呢?如果概念是思考活動的基本單位,那麼,概念跟語言是否又產生着一種微妙的關係呢?
答案是肯定的。當我們思考時,總不得不透過某種語言去進行,譬如你我是香港人,自然以廣東話作思考,而一個英國人的「思考語言」同樣會是他的母語。
那麼,語言與概念之間又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呢?
當我們使用語言傳達交流的時候,那是心靈對心靈的交通,一個心靈把它的「意思」傳達給另一個心靈那裏,接受它所要傳達的意思,心靈之間所傳達交流的「意思」就是概念。
語言是用來傳達交流的工具,人類的語言是一種有意義的結構體,語言之所以有意義在於它具有結構性。而語言結構實際上不斷地影響甚至決定着我們所要表達的意義,故此,這結構體就是語言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概念與語言之間是一種隱顯關係,隱者為概念,顯者為語言。
人的思想既然深受語言影響,同一件事,用不同方法表達,我們的判斷就可以截然不同。例如上星期的思考實驗,如果店舖想把東西定價90元,最好的方法不是說原價90元,而是說原價100元,現在給顧客打個九折,對顧客的吸引力已經大增。這是為「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所以很難避免,社會發明出種種不同的語言偽術;而作為社會中的一員,不想被誤導,我們又只能培養對語言偽術的防疫力。語言偽術的攻防戰,絕對是場硬仗。
要避免這些認知偏誤,可真是談何容易。不過心理學家發現,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方法能減少偏誤,就是多用外語來接收資訊和思考。
實驗顯示,如果以母語向實驗參加者發問,他們大多會受框架效應影響,不能作出最合理的判斷;但如果以外語來問問題,參加者竟立刻相對地理性起來,框架效應的影響大幅減少!
有人可能會問,是不是因為框架效應本身就是個跟語言相關的偏誤,所以改變語言才有這等效果?可不是!實驗發現,好些不同的認知偏誤,就算不是跟語言直接相關,用外語發問的話,也會令實驗參加者更能作合理判斷。心理學家稱這為「外語效應」(Foreign Language Effect)。
轉用外語,竟能有此奇效,究其因,在於外語增加了我們和事物間的情感距離。母語作為我們最初學習的語言,是我們理解和認識世界的第一步。所以母語和我們的情感關係比所有外語都要密切。例如實驗也發現,用母語說髒話,我們大腦中的情感區域明顯較活躍,發洩的效果遠比用外語爆粗強;反過來說,聽到母語說的髒話,我們也會覺得比外語粗口明顯較「粗」!
所以用母語來接收資訊和思考時,更易出現思考偏誤也就不奇怪了。用母語時,我們更容易牽動情緒,也就更易落入情緒主導的思考方式;反之,若用外語來理解問題,就更易與事物拉開距離,自然也更易作客觀判斷,減少思考犯錯。
當然,這不代表我們應全面改用外語來思考,因為母語作為母語,也有其他思考上的優勢。重要的是,母語以外,我們也可增進外語能力,多用外語來接收資訊,與母語並行不悖,加起來,可能是減少認知偏誤的好方法。
[信健康] 外語助理性判斷,思考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