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內地醫療發展(四)

內地醫療服務發展迅速,不斷利用科技提質提效和創新;香港則擁有傳統優勢,各醫療機構分工清晰,強調循證醫療和標準化,在培訓和醫療數據上都有一套扎實而統一的機制。兩地所存在的差異很大程度是由於不同發展歷程、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演變而來。然而,這些差異可能正好為雙方帶來相互學習和優勢互補的機遇。
先從醫療資源配置與效率說起。內地是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加上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醫療救助等組成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政府對公立醫院補貼只佔其收入約10%,所以公立醫院基本是要自負盈虧,通過營運收入維持自身發展,甚至生存;相反,香港公立醫院幾乎完全靠政府撥款,病人無論大病小病,到公立醫院求診乃至整個醫療過程的開支,超過90%由政府支付。
很多人認為,內地醫療效率高,是因為「多勞多得」;醫院和醫生為吸引病人提高收入,想盡辦法創新提效,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工作積極性。香港公立醫院醫生薪酬基本只取決於年資,好處是可以專注適切醫療服務,但也可能削弱創新和工作動力。
筆者認為這只是部分原因。香港醫護人員未必純然因為「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而故意放慢手腳,反而是由於工作實在太忙,難免感到疲憊。另外,傳統醫療服務很大程度上強調使命感,然而新一代較注重「工作與生活平衡」,那種「自我中心」以至「為什麼我要這麼辛苦」思維,在某程度上與傳統使命感形成對比,從而令工作「投入與回報」的關係更覺突出。
反觀內地,在醫療服務方面比香港更「資本主義」。大城市三甲醫院形成豐富資源→服務提升→病人信賴→收入增加→更豐富資源的美麗循環。但由於地域廣闊、基層醫療概念未成熟、培訓機制參差等因素,在一些省市的小醫院,尤其偏遠地區,資源不足、設備陳舊、人才貧乏、病人缺乏信心,「多勞多得」對他們的發展未能發揮應有效用。結果病人不論大病小病都只顧湧去大醫院、名醫院,錢用完了只能被迫回鄉,未能真正做到合理分流病人。過程雖部分催生了遠程醫療發展,整體資源分配不均、分級醫療系統不明、病人隨訪治療未能連貫等問題仍是相當明顯。其實香港醫療也有類似問題,只是規模和原因有所不同而已。(待續)
[信健康] 兩地醫療優勢互補,醫療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