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異抗原升 不代表患癌 全方位檢查 守護前列腺

75歲的陳伯(化名)連續3年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指數維持在12至15ng/mL之間,兩次接受磁力共振及前列腺穿刺活檢,結果均顯示良性增生,但他排尿愈來愈困難,擔心錯過前列腺癌的早期訊號;另一位50歲的李先生(化名),PSA指數達11ng/mL,磁力共振評級為5分,即高度懷疑惡性,在另一間醫院接受穿刺檢查後,卻獲告知未發現癌細胞,輾轉求醫間,全家籠罩在未知恐懼中。
兩宗個案道出眾多男性的困境──PSA指數異常,穿刺後無法確定病因,應何去何從?PSA升高的背後,可能藏着比想像中更複雜的醫學難題。
PSA是前列腺細胞分泌的蛋白質,是目前篩檢前列腺癌的重要指標。必須強調,PSA升高不一定代表有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肥大及前列腺發炎等良性病變,同樣會導致PSA指數上升,因此,PSA升高僅是警號,而非確診依據;臨床上確診前列腺癌,需要結合多項檢查,包括直腸指檢、超音波掃描及前列腺組織活檢(俗稱「抽針」)等。然而,穿刺活檢也非100%準確,如果病灶位置隱秘、穿刺時患者移動了身體、未充分麻醉等因素,亦可導致「假陰性」。
穿刺後PSA仍持續升高時,醫生便要在排除惡性風險的同時,減輕患者身心負擔,包括結合年齡、PSA數值及趨勢、前列腺體積等因素而訂下個人化方案。對於PSA指數偏低(10ng/mL以下)、年齡較輕的患者,可採取密切監測策略,每3至6個月檢查PSA,觀察指數變化趨勢,若指數穩定,可繼續觀察;若緩慢上升,則需進一步評估。PHI(前列腺健康指數)可作為重要輔助檢查,更準確地評估PSA升高者的前列腺癌風險,幫助醫生判斷是否需要再次穿刺。
至於PSA指數較高(10ng/mL以上)或快速上升的患者,需更積極地排除惡性的可能。正電子掃描(PET Scan)能夠發現磁力共振或超音波未察覺的微小病灶,適用高度懷疑癌變的病例;若發現明確病灶,則需考慮進一步治療。此外,對於有前列腺增生及排尿症狀嚴重的患者,可針對炎症或增生來對症下藥──若PSA升高由炎症引起,用藥後指數便能下降;若為增生導致,服用藥物可改善排尿不適,同時PSA也會降低。
年齡在60歲以上、前列腺體積達60至100克、多次穿刺檢查呈陰性但PSA持續升高的患者,可考慮進行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切除增生組織,不僅能徹底解決排尿困難,其改善效果比用藥快5至10倍,還能將切除的組織進行病理檢查,避免有癌細胞走漏眼。以前言中提到的陳伯為例,他求診時,前列腺體積達100克,PSA指數為15ng/mL,兩次穿刺結果為陰性;接受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後,不僅排尿恢復通暢、毋須再服藥,病理檢查還意外發現微小惡性病灶,因發現及時,僅需密切監測即可,不必接受手術或電療。此類患者於術後PSA通常會大幅下降,既減輕長期監測的心理負擔,又降低漏診的風險。
年紀大增手術風險
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齡患者的處理方式亦不同。50歲以下患者理論上前列腺體積較小,癌變比率相對較低;若穿刺結果為陰性,優先考慮是炎症或增生引起,可先通過藥物治療及短期監測來處理;而年齡較大,兼有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建議盡早處理,因隨着年齡增長,各樣疾病會增加手術風險,及時通過手術等方式解決前列腺問題,不僅改善生活質素,還能避免病情惡化。此外,患者如要接受非傳統治療方式,應了解是否能徹底清除癌細胞及改善症狀;如果治療後反而加劇排尿困難,便得不償失。
檢查後的PSA升高,是相當複雜的情況,既需要醫生根據各項條件作綜合判斷,患者也要與醫生充分溝通,避免過度焦慮或忽視風險。年輕患者可密切觀察PSA指數;年老而有前列腺肥大的患者,微創手術可處理症狀及降低PSA。最重要是,既不錯過早期癌變的干預時機,也不讓患者承受不必要醫療負擔。面對PSA升高,最適切的做法是相信專業判斷,根據情況制定個人化方案,在監測與治療中取得平衡。
撰文:傅錦峯醫生_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召集人
[信健康] PSA升高需綜合評估及檢查,專科資訊可分享!【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