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即是觀世音 救急扶危行佛道

嗇色園黃大仙祠以儒、釋、道三教同尊。今年11月8日正值農曆九月十九日的觀音菩薩出家日,嗇色園將舉行「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寶誕」科儀來紀念。
佛教以佛陀為學習典範,以自覺覺他為修行目標,在個人修行覺悟以外,還要發願幫助他人覺悟。觀世音菩薩又稱觀音菩薩,據《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說是早已成佛的,只是因有救度眾生的悲心願力才再來世間。為讓善信禮敬觀音菩薩以啟發慈悲和智慧,嗇色園在「三聖堂」敬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2024年又在「從心苑」的蓮池建立觀音菩薩聖像。
為何觀音菩薩以「觀音」為名呢?《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門品》)介紹觀音的慈悲願行:「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無論哪裏的眾生有苦難,只要專心稱觀音菩薩名號,觀音菩薩便會尋聲救苦,觀音的稱號正代表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
「慈悲」兩字各有涵義,慈是讓眾生獲得安樂;悲是為眾生拔除痛苦。而「眾生平等」更是佛教生命觀的基調。《大寶積經》云:「知菩提平等故知一切眾生平等。知識一切眾生平等故知諸法平等。」「大慈大悲」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簡化而來,其「大」便是指平等對待一切眾生。「無緣大慈」指眾生雖原不認識,但當見眾生有困難,菩薩便來襄助,是不起任何分別心的,當中沒有任何前提,不論種族、膚色、性別、宗教、階級等差異。「同體大悲」指眾生都是生命共同體,不分生命的種類,包含動植物各類生命,菩薩對眾生的痛苦感同身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均以慈悲心積極幫助。
黃大仙師的「普濟勸善」與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精神一致,都是悲心深廣。嗇色園更以實際行動落實之,自2009年起成立「緊急援助基金」為有需要市民解厄扶危,每當香港發生重大意外事件,都會啟動基金馬上付出善款給受影響家庭以濟燃眉之急。
還有,《六祖壇經.決疑品》說:「慈悲即是觀音。」善信要呼應觀音菩薩的本懷修行,除了稱念觀音菩薩名號,更應在生活上實踐「大慈大悲」精神,並落實在救急扶危。因此,我們在中小學便積極推動老師和學生學習拯溺和急救,更特別設了「救急扶危@好人好事獎」嘉許為救急扶危而伸出援手的師生。
慈悲的教育和實踐要提倡,救急扶危的真實故事更應表揚。去年,可譽中學及小學的鍾家俊副校長和盧振信老師在校外踢足球時遇上球員跌倒失知覺的危急情況,他們臨危不亂,善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機)急救,成功讓傷者甦醒。另外,可譽中學林福熹同學在港鐵站遇到一位婆婆跌倒流血,他馬上協助她急救止血,並陪伴直到救護員到場才離開。再者,可立中學何加淇同學在新蒲崗看到交通意外的傷者躺在馬路上,當時正烈日當空,傷者多處骨折,何同學主動為傷者撐傘遮擋陽光。在救護員到場後,何同學更一直拿着傘為傷者和救護員一同遮陰。觀音有千手千眼,可化身千萬形象,實踐急難救助的師生就如觀音菩薩千手千眼的化身,他們的故事正是實踐「大慈大悲」精神的最佳註腳。
《普門品》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什麼人可以做菩薩呢?證嚴法師說:「只要能凝聚一分愛心的人就是菩薩。」因此,各行各業有愛心的人,包括有緣閱讀本文的你也必定是菩薩。
嗇色園黃大仙祠教育委員會主席
[信健康] 宏揚凝聚愛心菩薩精神,教養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