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光環效應

人類屬於群居動物,生活在一種社會組織之內。社會組織是人類共同組成的結構:由於大家進行共同的事務,就需要協力合作。一些優秀的人物出現,成為公共的權威,他們引領大家,制定同一的社會規則或道德規範,讓社會穩定下來。但當大眾過度依賴權威,就會出現問題。
學習思考方法,常會談及「訴諸不當權威」這思考謬誤。訴諸權威本身沒問題,例如因為愛因斯坦認為某個物理理論正確,於是相信他的判斷,這本身沒問題,因為愛因斯坦的確是物理學權威。但如果我們因為愛因斯坦認為某經濟學理論正確就相信,那就是「訴諸不當權威」,因為愛因斯坦斷並非經濟學權威。
學過這個謬誤,許多人就戴上了新的眼鏡,看到日常生活中充斥着不當權威的身影。最明顯例子可說是廣告;其中一個常用手法,就是邀請一些明星來「裝權威」,說這些產品可靠、說那些產品效果最佳,甚至去到賣藥用品,一樣有大批明星出來介紹背後藥理,擺出半專家的姿態,講解有什麼研究支持。
有趣的是,看廣告的無人不知他們只是明星,就算對產品真有「研究」,也只是業餘,懂的大概跟你用半天Google後得到的資訊差不多。但誰也知道找明星來推介產品能大增銷量,不然商家也不會愚蠢的投下大額廣告費。那問題來了:誰也知道明星在這些範疇是不當權威,那為什麼大家又會「相信」他們,用錢投票,購買他們推介的產品?
原來最後又是我們的思考系統作怪。記得我們引介諾貝爾經濟學獎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的《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我們有系統一和系統二兩個思考系統,而系統一會長期自動在背景運作。系統一雖然能高速給出答案,卻只是個直覺式思考系統,往往以情感、類比等不太可靠的標準來下決定,使我們在很多問題上「快而不準」;系統二雖然能作準確的邏輯思考,卻要我們有意識召喚方會啟動。
這樣下來,我們就明白為什麼明星會有「光環效應」。
當我們見到廣告時,系統二還沒運作,長期運作的系統一已經自動替我們判斷這些廣告是否可信。如果要邏輯地判斷這些明星的廣告推介是否可信,我們理應慢慢尋找證據:他說的內容合理嗎?他是這個範疇的權威嗎?他的說法有什麼研究支持?
但系統一是個「快思」系統,不會用這些「慢想」方法。系統一的做法非常粗暴直接:我們對說話的人感覺良好嗎?如果對他有良好印象,那就簡單地一概把他說的話都視為可信。老實說,如果必須很快下判斷,這其實也不是個壞的做法。但在下重要決定時,這個貪快的系統一就會令我們做了很多「印象流」的判斷。
以往教思考方法,往往強調教授種種思考謬誤。但從上述例子可以知道,明白「相信明星」這種思考犯了謬誤,可不能避免我們繼續犯錯,原因在於,理性地判斷有沒有謬誤是種系統二的思考方式,但產生這謬誤的原因不在於系統二,而在於在系統一。我們必須想辦法克服系統一的判斷,才能避免犯錯。
所以近年教授思考方法或則批判思考的大學老師,都多了教授思考背後的心理機制。
[信健康] 思考系統的判斷,哲學資訊可分享!【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