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你身旁的「數碼特洛伊木馬」

郭少棠教授 | 2025-11-12

「沒有比漫無目的地徘徊更令人無法忍受的了。」《奧德賽》(Odyssey)。

古希臘偉大史詩《奧德賽》,記述十年的特洛伊戰爭結束後,英雄Odysseus在返鄉十年的途中遭遇的艱難旅程,他感嘆漫無目的地遊蕩很難忍受。

但現代人卻在網絡上樂此不疲地漫遊,渾然不覺自己正將新時代的「數碼特洛伊木馬」(Digital Trojan Horse)迎進城內。2018年的「劍橋分析事件」便是一記響亮的警鐘:倫敦Cambridge Analytica公司非法取得臉書高達8700萬個用戶資料,以此協助特朗普贏得大選,甚至影響了英國的脫歐公投。

數碼時代的特洛伊木馬不斷壯大,中性的人工智能科技蘊藏着雙刃劍的特質,我們如何既要留意這頭走進我們內心世界的「數位木馬」,同時保護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呢?

我們能依賴獨立思考嗎?但在數位時代,鋪天蓋地的「感覺」,很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心智微控工程」。這套工程並非陰謀論,而是基於公開的心理學原理,透過演算法與大數據,對人類認知進行系統性的引導。

知彼知己,百戰百勝。正面與科技合作之餘,我們必須緊記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保獲我們的自主性,之後馴服這頭數位木馬,了解它運作的邏輯。它是一條清晰的四步流水線:從「發現心理漏洞」到「繪製心智地圖」,再到「植入認知指令」,最終「觸發預設行為」。

第一步是發現「心智的後門」,尋找我們大腦可被預測與利用的「後門」。其一為「情景相依記憶」,我們的大腦在儲存一段記憶時,會連同當時的「情景」──包括情緒、周遭環境──一起打包;其二是「自動化聯想」,我們的想法、情緒和偏好,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像一張巨大的蜘蛛網,彼此連結,輕輕觸動網上的某一點,整張網都會跟着震動。

這意味着,誰能控制我們接收的「情景」與「聯想」,誰就握有開啟我們特定記憶與情緒的「鑰匙」。

第二步是繪製「個人專屬心智地圖」,數據如何把我們的心智看得清楚。我們在網絡上的每個數碼足跡──按了什麼讚、看了什麼影片超過30秒、加入什麼社團、有哪些朋友──都不再是無意義的數據,而是拼湊你「心智地圖」的碎片。透過演算法分析,系統能比你更了解你。

第三步是植入「認知指令」,為我們的情緒與偏見「施肥」。根據你的心智地圖,系統會從海量資訊中,精準篩選出最能觸動你「心理開關」的內容,並持續不斷地推送給你。這些內容,就是為我們量身訂造的「記憶鉤子」和「情緒開關」。

第四步是觸發「預設行為」。我們以為的自由選擇,卻只是程式的最後一哩路。在這「情景轉移」的策略下,線上世界的認知預設,是為了影響你線下世界的真實行動。你感到一股深信不疑的強烈直覺,認為這是自己獨立思考的結果。然而你沒有意識到,這份「直覺」的原料,從頭到尾都是由演算法精心篩選與配給的。

掌握了這四步流水線,我們該如何從被動的訊息提供者,轉變為主動的「認知守護者」?

在數位洪流中,為內心點亮一盞「心夢清源」的燈塔。掌握記憶自主和認知自主的重要性,更要確定認知自主的精神花園是坐落在資本邏輯和權力結構所共同塑造的環境中。認知的生態和心靈保育便是心夢清源燈塔光照的功能。

[email protected]

[信健康] 分享科技與自主結合,情緒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