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宗教中的圓融智慧

黎天姿博士 | 2025-11-13

在這個充滿矛盾與對立的時代,「圓融」成為許多人內心深處的渴望。從宗教與靈性角度來看,圓融人生是一種在多元中求統一、在矛盾中求超越的智慧。本文將探討不同宗教中的圓融智慧,從不同宗教的視野,如何啟迪我們的生命。

前幾篇文章探討過前教宗方濟各倡導的圓融精神,圓融生命發展,本篤十六世提出全人發展,並且以人為中心,回應上主大愛的呼召。圓融生命發展必須建基於關於生而為人的真理:我們是由主創造,並為主所愛,我們彼此互為弟兄姊妹,並被呼召成為主所造萬物的智慧管家。

我們再擴大視野,圓融不僅是一種處世態度,更是一種生命境界,代表着內在與外在的和諧、自我與他者的共融,以及有限與無限的連接。

「圓融」一詞,源自佛教華嚴宗,強調萬事萬物相互依存、無礙融通的境界。然而,圓融的概念,其實普遍存在於各大宗教與哲學傳統之內。它不僅是一種理論,更是一種實踐,體現在個人與自我、他人、自然乃至神聖者的關係中。

圓融人生,並非逃避衝突或否定差異,而是在差異中尋求更深層次的和諧。它要求我們在面對矛盾時保持開放與包容,在複雜性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智慧。這樣的人生不是靜態的完美,而是動態的平衡;不是單一的真理,而是多元的統一。

佛教:緣起性空與無礙境界──佛教的圓融思想,以「緣起性空」為核心,認為一切現象皆因緣和合而生,本質上空無自性。華嚴宗更提出「事事無礙」的理念,強調萬法相互融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人生,在佛教看來是破除我執、體認互依性,從而達到慈悲與智慧的統一。

道教:陰陽平衡與自然無為──道教強調「陰陽相濟」、「道法自然」。圓融體現為與自然規律的和諧共處,通過「無為」而實現「有為」。人生的圓融在於順應天道,內在保持虛靜,外在與環境融為一體。

 中庸之道與仁愛和諧──儒家的「中庸」追求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處世態度,而「仁」則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感通與共情。圓融人生是以仁愛之心實現社會關係的和諧,在禮與情之間找到平衡。

天主教:靈修傳統中的圓融──天主教雖然不常用「圓融」一詞,但其神學與靈修傳統處處體現着圓融的智慧。從創造論到救贖論,從聖事生活到神秘主義,天主教追求的是人與神、人與人、人與自我的全面和諧。道成肉身:神與人的圓融,天主教信仰的核心,天主成為人,進入人類的歷史與困境中。這一行動本身就是一種極致的圓融:神性與人性在耶穌基督內完美結合。這告訴我們,圓融人生不是逃避現實,而是進入現實,並在現實中發現神聖的臨在。

萬物和諧連結,天主教在圓融生命發展中的教導:與自己、他者和神有整全的關係,並且恢復和諧。中國文化的圓融生命發展,同樣與自己、家庭、社會、天地連結,以完成生命目標。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天主教積極推動與其他宗教的對話,承認「真理之光」亦在其他傳統中閃耀,這種開放態度正是一種圓融的實踐。期盼我們在這混亂的世界中,尋找到那融和、智慧與真理。

[email protected]

[信健康] 跨宗教的圓融智慧,心靈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