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之為病

痰濕質又稱「膩滯質」,此類人多形體肥胖,困倦乏力,咳嗽痰多,口甜而黏,口乾飲不多,中脘痞悶,大便不實,婦人帶下量多,舌苔厚膩而滑,脈象濡滑。身處嶺南地區的人應對「濕」熟悉不過,祛濕大法五花八門,「痰濕」屬病理產物,有時會合而稱之,亦可分論「痰」與「濕」,均屬陰,此外還有「飲」、「水」,這是我們所講之因津液輸布、排泄障礙,導致水液停聚而成為濕、水、飲、痰。四者在形態、流動性、證候表現等方面有同有異,關係密切又可互相轉化、兼並,難以截然劃分,所以在名稱上常有痰飲、痰濕、水飲、水濕、濕痰等。
「痰」質地濃稠而粘不易流動。《雜病證治.卷二.痰證》稱「痰之為病,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為喘、為嗽、為嘔、為眩暈心嘈,為怔忡驚悸,為寒熱腫痛,為痞滿膈塞,或胸脅漉漉如雷鳴,或渾身習習如蟲行,或身中結核不紅不硬,或頭項如成塊似疬非疬,或塞咽喉狀如梅核,或出咯吐形若桃膠,或胸臆如有二氣交鈕,或背心常作一點冰冷,或一肢腫痛麻木,或脇梢癖積成形,或筋骨疼痛無常,或腰腿痠痛無形……甚至無端見鬼似祟非祟,悉屬痰證。」故痰濁為病,見證多端。痰濁阻肺,《醫宗必讀.痰飲》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說明痰的生成與脾運化失司、水濕不化相關,最易停痰於肺,影響肺氣宣發肅降,咳嗽胸悶;痰停於胃,嘔惡納呆,胃脘痞滿;痰濁上犯清空,頭暈目眩;痰蒙心神、痰火擾神甚則出現神智錯亂;類中風見偏癱也有因痰阻經絡導致;身體某部位現圓滑包塊,如瘰疬、癭瘤,亦與痰流動性小易停聚某處難以消散有關。痰分寒痰、熱痰、濕痰、燥痰、風痰等,可憑其痰色、質地區分,但見白痰未必盡是寒,《醫碥.痰》曰:「蓋火盛壅逼,頻咳頻出,停留不久,故未至于黃稠耳。」屬火熱灼津為痰,停留短暫緣故。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大學兼職講師
[信健康] 痰火濃稠可擾心神,中醫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