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與痛之平衡

梁祖詠 | 2025-11-18

為什麼有人被辣得面紅耳赤,仍要吃麻辣火鍋?為何有人喜歡有痛感刺激的性愛?這全都是因為,喜歡那種「痛苦」之後「爽」的感覺。

安娜蘭布克在著作《多巴胺國度:在縱慾年代找到身心平衡》中指出,在人的大腦中,處理愉悅和痛苦的神經是重疊的,它們就像搖搖板,如果其中一方感覺過量,另一方就會增加敏感度,將兩者達至平衡。

如果我們過度追求愉悅,搖搖板愉悅一方便會超載,大腦便會增大痛苦的敏感度;但痛苦的感覺反而讓人得不到滿足,繼而追求更多愉悅感,進入無盡的循環,即是「上癮」的開端。讓人上癮的事物有很多,例如酒精、購物、縱慾、毒品、沉迷色情資訊等。當長時間曝露在愉悅的刺激下,人對愉悅感的門檻更會提高,到達愉悅高點後,空虛和寂寞感亦會隨之放得更大。最終,那些開初讓人感到快樂的行為,在過度追求下,反而成為了人的痛苦。

這個大腦內的平衡機制其實可以延伸到人際關係之上,因為愉悅也可視為痛苦後的獎勵。例如在伴侶面前選擇「誠實」還是「說謊」,謊言固然能逃避當下的責任而感到「快樂」,但及後的愧疚感亦加深了與伴侶的距離;相反,選擇「誠實」的話,當下會感到痛苦,但「誠實」卻能拉近彼此關係,增加信任,是更長久穩定的愉悅。

這些例子和經驗告訴我們,樂與痛其實是一體兩面,密不可分。追求愉悅感沒有錯,但要避免過度,才能夠在愉悅與痛苦中取得最佳平衡,為人亦然,處世亦然。

作者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主任

www.famplan.org.hk/sexedu

[信健康] 正視大腦內平衡機制,兩性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