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內地醫療發展(五)

內地醫療發展迅速,卻有整體資源分配不均、分級醫療系統不明、病人隨訪治療未能連貫等問題。香港醫療一方面可借鑑內地創新發展,同時要自省本身的問題。
上文提及,內地病人不論大小病都只顧湧去大醫院,未能做到合理分流病人。香港由於有比較完整的醫院聯網制度,除了小部分專科服務(例如肝臟移植),七個醫院聯網服務水平基本相若,而且聯網內大小醫院有良好分工,病人不常跨區,選擇集中在某些醫院就醫。但可能由於公營服務「就手方便」,同樣未能真正做到合理分流病人。
事實上,不少病人未必需要看專科,更不用到醫院,包括大部分穩定的慢性疾病病人,一般受控血壓高、糖尿病等,或輕症患者例如沒併發症的感冒、普通頭暈頭痛等。
這些病人其實未必真的覺得身體問題很嚴重或緊急,他們許多時只希望「求個安心」──到醫院看一下、照一下,專科醫生說沒大礙便安心了。要留意他們比較信任專科醫生,有時看家庭醫生,其實只為了一張專科轉介信,甚至看某個專科醫生時,也會因其他問題「順便」要求轉介另一個專科醫生,甚至亞專科醫生。這樣的「內部專科相互轉介」其實相當普遍,無形增加了重複的工作量,以及不必要的醫療服務和負擔,也成為專科門診或急症室輪候時間過長的其中一個原因。
除了病人要等,不合理分流病人對醫院服務長遠可持續性構成極大挑戰;對私營機構來說當然是「多勞多得」,但對公營體系來說,無論香港或內地,都是沉重負擔。
基層醫療其中最重要功能之一是有效分流各類大小緩急的病症,讓穩定或輕症患者留在社區,以「預防」和「共治」提升市民對自身健康的責任感,一方面減少不必要輪候,令真正有需要者得到適時服務;另一方面能確保更有效到位地運用資源,讓珍貴的專科人手和配置集中於有確實需要的病人。
但要發揮基層醫療角色,其可達性和可靠性尤關重要,而且不僅是對香港,對有着14億人口的內地更為重要。(待續)
[信健康] 續談內地醫療發展,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