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入水能潛?

劉展宏醫生 | 2025-03-10

接續上回《看我今天怎麼說》一文,最近在聚會裏跟有份在電影參與意見的友人醫生傾談,才知道黃修平導演最初的版本裏,子信(游學修飾演)不肯去做人工耳蝸手術,其中一個原因是不能游泳。不過,友人糾正了導演這構思,因人工耳蝸的使用者是可以繼續游泳,甚至浮潛,深潛則仍然不被容許。據聞導演最後為求反映事實,修正版本。

對於不能深潛這一點,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在潛水過程中,中耳壓力會出現改變,究竟這種改變的原因是什麼?讓我先從耳的結構開始,加上物理原理去了解。其實中耳是一個長期處於閉合狀態的空腔,偶爾張開的咽鼓管能把內外氣壓調節到一致。假如大氣壓力出現轉變,但咽鼓管仍然閉合,中耳氣壓就會跟外面氣壓形成差異。最常遇到這情況是乘坐飛機時,所遇見的氣壓轉變。雖然機艙氣壓已經被調節過,但在上升或下降時,人仍然承受這氣壓轉變。理論上大約18000呎的上升就能導致氣壓減低一半,下降則氣壓增加。除非是急速升降,如此大的高度轉變不會在短時間內完成,因此只要能適度地重複把咽鼓管打開,乘飛機引致中耳壓力出現問題的機會相對不高。

有別於乘飛機,深潛所承受的壓力轉變幅度非常大。主因是空氣與水的密度差異大,在空氣中需要經過18000呎,但在水中只需要下降10米,就能造成一倍壓力改變。因此潛水所引致的耳氣壓傷風險相對較高,而人工耳蝸的電極都是通過人為耳蝸造口置入內耳,這缺口就成了內耳細胞容易因氣壓改變而受損的原因,所以一旦裝上了人工耳蝸後,就不能再進行深潛這類活動。

作者為耳鼻喉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人工耳蝸與深潛的關係,耳鼻喉科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