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隻藥會唔會影響BB?」 孕期用藥及FDA安全級別

日常產檢門診,時常聽到孕婦問:「醫生,我懷孕期間可唔可以食呢隻藥?會唔會影響BB㗎?」孕婦特別關心胎兒健康,對用藥安全自然非常謹慎。
事實上,無論傷風、感冒等小毛病,甚至某些長期慢性疾病,孕婦都可能需要服藥治療;但許多孕婦擔心藥物會影響胎兒,因而不敢服用,甚至自行停藥,導致病情惡化,反而增加了母胎風險。究竟孕婦用藥是否安全?婦產科醫生如何判斷藥物對懷孕婦女和胎兒的影響呢?
醫生評估孕期用藥安全性,主要考慮幾個因素:首先是藥物本身的安全數據,包括有否充足動物實驗及人類臨床觀察研究,證實孕婦服用後,胎兒無明顯致畸或其他不良影響;其次是孕婦病情的嚴重程度,例如輕微病症可自行痊癒時,醫生或會建議避免用藥,若病情嚴重,未經治療可能導致更大風險,此時用藥可能利多於弊;另外,胎兒在懷孕頭三個月正處於器官形成重要階段,醫生通常會更謹慎評估藥物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5個用藥級別
為了讓醫生及病人更容易理解藥物對胎兒的潛在風險,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於1979年起推行孕期用藥安全分級制度,將藥物分成A、B、C、D、X共5個級別:A級藥物代表人類研究證實安全,例如孕婦常服用的葉酸,用於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B級藥物指動物研究未見明顯風險,但人類研究不足,或動物實驗有輕微風險但人類未證實,例如常用止痛藥撲熱息痛;C級藥物則是動物研究發現對胎兒有風險但人類資料不足,醫生需權衡利弊才考慮處方,例如部分抗抑鬱藥;D級藥物已有明確證據顯示胎兒風險,若孕婦病情嚴重且無其他安全藥物選擇時,醫生仍可能處方,例如某些抗癲癇症藥物;X級藥物則是有明確證據會嚴重危害胎兒發育,孕婦絕對不應服用,例如治療暗瘡的A酸及抗凝血劑華法林。
不少孕婦可能會留意到,醫生處方予她們的藥物,大多已上市多年、款式相對較舊,而非最新推出。原因是較舊的藥物,經多年累積大量孕婦使用的臨床經驗及安全數據,醫生能更準確評估其對胎兒的安全性;相反,新藥缺乏長期臨床觀察資料,無法準確判斷對胎兒的潛在影響,因此產科醫生一般會較謹慎使用。
密切監測情況
特別值得留意的是,患有慢性疾病的孕婦,如血壓高、甲狀腺疾病、情緒病、癲癇、自體免疫疾病或曾接受器官移植等,於懷孕期間更須特別規劃用藥。這些疾病若控制不佳,可能對母親及胎兒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即使某些藥物可能對胎兒有一定潛在風險,如果醫生判斷治療效益遠超過風險,仍可能建議孕婦繼續服用,以確保母胎健康。這些孕婦更加需要在計劃懷孕時,提前與主診或婦產科醫生詳細溝通,及早訂立安全用藥方案,避免懷孕後才倉卒調整藥物,甚至自行停藥,導致病情失控,增加母胎風險。懷孕後,醫生亦會透過超聲波等密切監測胎兒情況,進一步評估及降低藥物對胎兒的影響。
FDA孕婦用藥安全分級制度雖然清晰易明,亦存在局限性。這分類方式過於簡化,未能充分反映同一級別內不同藥物的實際風險差異;而且容易使人誤解,以為A級藥物絕對安全,X級藥物一定有危險,忽略了孕婦的病情嚴重程度、藥物劑量及使用時機等重要因素。此外,許多藥物特別是新上市藥物,往往缺乏孕婦使用的臨床數據,只能暫歸入C級,導致醫生難以準確評估真實風險。
因此,FDA於2015年已停止使用此分級制度,新採用的制度改為以詳細文字描述方式,呈現藥物對孕婦、胎兒及哺乳期的影響,提供更全面及有用的安全資訊;然而,FDA舊有的孕婦用藥分級制度早已深入民心,不少醫生及孕婦仍習慣引用作為參考。

避免自行停藥
孕婦如需服藥,最重要是避免自行停藥或服用未經醫生處方的藥物,應主動與婦產科或原有主診醫生詳談病情及藥物的風險和效益,醫生會根據孕婦個別情況,包括病情嚴重程度、藥物劑量、懷孕周期等因素作出最適合建議;與醫生保持良好溝通,就是孕期安全用藥的最佳保障。
撰文:唐宇嶸醫生_婦產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孕婦服用藥物須知,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