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健康識能」助醫患合作

在這個數位化迅速發展的時代,你有否試過在網上搜尋健康資訊時感到困惑?無論是查詢感冒症狀抑或了解慢性病的最新治療,數位平台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時也帶來挑戰:如何在浩瀚的資訊海洋中分辨真偽,並將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健康行動、有助醫患合作?這正是「數位健康識能」(Digital Health Literacy)癥結所在。
「數位健康識能」這個概念由四個核心部分組成:首先是「基礎能力」(Functional Health Literacy),即讀寫網上健康資訊的基本功;其次是「溝通能力」(Interactive Health Literacy),例如線上交流或與醫生互動;第三是「批判能力」(Critical Health Literacy),即判斷資訊來源是否可靠;最後是「應用能力」(Translational Health Literacy),將知識轉化為行動,調整生活方式。這四項能力構成了數位健康識能的基礎,幫助我們在這個新時代有效管理健康。
試想一下:若你在網上搜尋「如何控制高血壓」,能輕鬆找到可靠的資訊嗎?還是被五花八門的建議搞得一頭霧水?能否分辨哪些建議來自專業醫療機構,哪些只是未經證實的偏方?這些都是數位健康識能的體現。

數位健康識能不只是技術問題,它與個人的健康知識和數位技能密切相關。研究顯示,教育程度較高、熟悉數位工具的市民,往往擁有較高的數位健康識能。然而,香港的長者或經濟條件較差的群體,可能因缺乏相關技能與設備,面臨「數位鴻溝」的挑戰。
2022年政府統計處報告顯示,90.7%的65歲及以上長者擁有智能手機,但能夠熟練使用醫療預約等功能的比例仍待研究。長者可能因不熟悉智能手機操作而無法預約網上醫療服務,影響個人健康管理,甚至加劇社會健康不平等。
這種能力在危機時刻尤為關鍵。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間,數位健康識能尤為重要;具備識能的市民能快速辨別社交媒體上的疫苗謠言,信賴衞生防護中心等權威機構。具數位健康識能的市民能從「資訊泛濫」(Infodemic)中篩選可信來源,作出明智決定。
提升治療成效
除了危機應對,數位健康識能也在日常醫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從家庭醫學的角度看,數位健康識能有助於醫患合作。現代家庭醫生重視預防和自我管理,許多診所提供電子健康紀錄系統,讓患者用手機程式查看化驗結果或預約覆診。具數位健康識能的患者能積極使用這些平台,與醫生一起制定個人健康計劃,例如高血壓患者可記錄每日血壓數據,覆診時與醫生討論,參與調整藥物劑量的決定,這長遠能提升治療成效,讓患者更有健康自主感。
提升數位健康識能並不容易,市民面臨不少挑戰。資訊過載和語言障礙,使市民難以篩選和理解健康資訊,特別是英文或專業術語內容。
此外,網絡詐騙和虛假廣告的風險也在增加,例如宣稱「快速減肥」的產品,可能含有未經批准的成份,危害健康。因此,學懂選擇權威來源和可靠健康網站(如衞生署、醫管局等)至關重要。
然而,提升需要個人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在家庭醫學中,醫生常鼓勵患者主動管理自身健康,不僅要聽從醫囑,還應學會尋找和應用正確的健康資訊。這與家庭醫學所強調的循證醫學理念(Evidence-based medicine)並不衝突。對市民來說,培養數位健康識能就像學習一門全新的語言,需要時間來練習,但一旦成功掌握,將終身受益。有能力檢視資訊來源的可靠性,將使大家在數位時代更自信地面對健康挑戰。
簡化電子平台
從政策層面看,為縮窄數位鴻溝,醫療系統可設計更簡易的電子平台,如提供語音導航或更人性化、更簡單易用的介面,方便長者和非科技熟練者使用,讓健康資訊惠及更多人。
隨着人工智能和遠程醫療的發展,數位健康識能將愈來愈重要。從智能手錶監測心率到視像診症,數位工具正在改變健康管理方式,但這些技術需要市民具備相應能力才能發揮作用。香港作為科技城市,有條件帶領市民迎接這場健康變革。
數位健康識能是現代必備技能。它幫助我們在資訊洪流中找到方向,與家庭醫生合作守護健康。不論年輕或年長,學會辨別和應用正確資訊,皆能為健康加分。在數位時代,讓我們共同掌握這項技能,活得更健康自主。
撰文:譚仲豪醫生

[信健康] 何謂「數位健康識能」,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