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疼痛之源——患肌

袁康就博士 | 2025-05-23

浮針療效既快速又安全。它經過29年琢磨,由一種針刺療法發展為「浮針醫學」,承傳之餘,更開出肌肉科,填補現代醫療之缺,讓針灸再次受到關注。

傳統針灸的主流思想是經絡學說,以針刺穴位作治療手段;然而,非主流的針刺法亦很常見。

不少人撞傷或扭傷都會找針灸。針灸醫師會在腫痛處直接施針或放血,即時減痛減腫,療效快速。然而,「放血法」或「阿是穴針刺法」是傳統經絡學說以外的另類針刺法,《黃帝內經》載有不少主流以外的針刺法,《靈樞.官針》就載有九刺、十二刺和五刺這二十六種特殊針刺法。

1996年,浮針發明人符仲華博士在診治一名女病人的網球肘時,以阿是穴針剌法處理,無奈效果不顯。他記起《黃帝內經》提過「直針刺」,於是橫針平刺到皮下,稍作運針後,患者疼痛大大減輕;直針刺的研究便正式展開。那就是今日的「浮針」。

重新排列

浮針插入的位置是皮膚與肌肉之間的一層罅隙,叫「疏鬆結締組織」。2018年,科學家發現全身最大的器官「間質」(Interstitium),亦相當於這個疏鬆結締組織。疏鬆結締組織以網絡結構,連結身體上下內外,包裹着所有組織和器官。當浮針「掃散」,這個操作將以圓椎形立體地影響前方所有組織,最大改變是軟組織纖維從繃緊紊亂形態,重新排列到正常的鬆柔有序形態。

我們日常生活大部分痛症都源自患肌,整個浮針操作主要對付患肌,由患及治,都能摸得到、說得清。(網上圖片)

整個浮針操作主要對付繃緊肌肉,稱「患肌」。當一塊肌肉出現繃緊,那塊肌肉末端肌腱位置將出現強大應力,應力愈大疼痛愈大;我們日常生活大部分痛症都源自患肌。

浮針(左圖)主要對付繃緊肌肉;肌肉末端因繃緊出現強大應力(右圖),導致疼痛。(圖片由作者提供)

患肌致病不僅僅是肌肉痛症,亦會引致其他疾病。例如,腹直肌上段繃緊,會擠壓下面的胃部,誘發胃氣頂、噯氣不斷;胸鎖乳突肌出現患肌,頸總動脈受壓,會誘發偏頭痛、飛蚊症、黃斑病變等;頭夾肌繃緊,擠壓椎動脈,上腦血供不足,除了肩頸痛,還有可能頭暈頭痛,甚至中風。

肌肉致病

患肌是疼痛之源,亦是骨質退變的元兇。譬如椎間盤突出,現代醫學大多以影像報告為斷症參考,很多患者有腰椎間盤突出,被判為「腰椎間盤突出症」,其實不然。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腰L4/L5、L5/S1等椎間盤突出擠壓到椎神經根,從而出現麻痹,放射到腳趾。臨床上,只有極少數患者的椎間盤呈橫向突出,才有機會壓到神經根。很多患者僅有㾓痛,沒有麻痹或放射式痹感,而且,那㾓痛僅局部出現於臀部至大腿一段;當臀部及大腿的繃緊肌肉如臀大肌、梨狀肌、膕繩肌等用浮針鬆開,一兩分鐘內疼痛消失,立竿見影,與腰椎手術絕緣。

浮針醫學特別注意肌肉,其他醫療專業卻甚少有肌肉致病的思考;醫院有內科、泌尿科、婦科、骨傷科,卻沒有肌肉科!內地於最近兩年,有近20間醫院迅速開展了肌肉科門診,主要用浮針,相信往後日子,肌肉科門診會遍布全國、惠及全球。這是浮針對現代醫療的一大貢獻,亦可以說是針灸醫學的大躍進時期。

縱橫發展

肌肉生病可誘發內外科很多病痛。病痛不論大小,都直接或間接、或多或少與肌肉有關。患肌處於僵緊硬滑等不同形態,都可以觸摸和說明。傳統針灸以陰陽五行、四診八綱、氣走經絡等作思辨原則,本是一套美麗的形而上學。在這個幾乎無懈可擊的哲學體系下,外國人會問:「What is Qi?」(氣是什麼?)我們或許這樣回答:「Qi is the energy running through your meridian.」(氣是你經絡中行走的能量。)「What is meridian? What is my problem?」(經絡是什麼東西?我的問題究竟在哪裏?)「You are yin deficiency so you've got too much excess fire.」(你陰虛火旺。)醫者說不清,患者聽不明!

浮針則不同。浮針處理患肌,由患及治,都能摸得到、說得清。當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講過,中國文化必須從形而上「坎陷」,再來個「十字打開」,把「縱」貫傳統的抽象概念用當代知識「橫」開發展。浮針醫學正正適時而至,走上當代現代化之路。

撰文 : 袁康就博士_作者為註冊中醫(針灸)

[信健康] 針灸治療疼痛肌患,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