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水平】降膽固醇新藥物 預防「通波仔」、中風

2025-02-07

心血管疾病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來,香港年輕中風發病率增加約3成*,中風年輕化的趨勢令人憂慮1。高膽固醇水平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群組,因為膽固醇水平過高,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有可能引發中風,或需要進行「通波仔」手術2,3

為了控制膽固醇至合格水平,不少患者獲醫生處方口服降膽固醇藥物,但部份患者未見成效,仍需尋求其他治療選擇2。信健康訪問到心臟科專科醫生陳杰醫生,與我們深入探討現時治療膽固醇水平過高的新藥物,以及如何有效管理膽固醇水平,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

大部份高膽固醇水平患者需要藥物治療2

當人體血液的膽固醇水平過高,尤其是有「壞膽固醇」之稱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在血管內積聚,逐漸造成堵塞,阻礙血液流動,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例如是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問題4,5。因此,控制膽固醇水平變得至關重要2

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飲食和運動,通常是控制膽固醇水平的首要做法2。然而,陳醫生指出,人體內約有70%至80%的膽固醇由肝臟自行合成,主要受到基因調控,僅約20%至30%的膽固醇可以通過飲食和運動進行調節6。因此,大部份高膽固醇水平患者除了需要在生活習慣上作出改善,同時亦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以達到更有效的控制2。對於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或有心臟病或中風病史的人,或患有糖尿病、腎病等病症的高危患者,醫生通常會建議使用藥物來控制膽固醇水平2

口服降膽固醇藥物的副作用

醫生最常處方的口服降膽固醇藥物是他汀類 (Statins) 藥物,其作用是抑制肝臟製造膽固醇,從而減少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水平2。陳醫生進一步解釋,這些藥物的強度有低、中、高之分,對高危患者,尤其是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患者,通常會使用高強度的他汀類藥物2

然而,他汀類藥物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發炎、肌肉酸痛,甚至可能引起肝酵素上升,對肝臟造成損害2

陳醫生指出,除了他汀類藥物,醫生亦會考慮使用其他藥物,例如抑制腸道吸收膽固醇的膽固醇吸收抑制劑2。另外,醫生亦有機會處方新型口服藥物三磷酸腺苷檸檬酸裂解酶抑制劑,其功用是抑制肝臟製造膽固醇的酶2,但這款新藥物的副作用是增加尿酸,可能提高患上痛風的風險7

新一代生物製劑PCSK9抑制劑2

陳醫生指出,口服降膽固醇藥物普遍可能與其他西藥產生藥物相互作用,即是會產生衝突2。常見有可能產生衝突的藥物包括痛風藥、抗生素、治療胃病的幽門螺旋菌藥物,以及新冠病毒的治療藥物2,8

陳醫生表示,同樣用作治療高膽固醇水平的新一代生物製劑PCSK9抑制劑,則並不會產生以上提及的副作用2。新一代生物製劑PCSK9抑制劑多數用於以下病況患者:(1) 服食口服藥物仍無法有效控制膽固醇水平至合格數值;(2) 因口服藥物引起明顯副作用,患者並不耐受;(3) 家族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FH);(4) 高危心血管疾病人士(如曾患心肌梗塞、做過通波仔或心臟搭橋患者)2

PCSK9抑制劑原理2,9

PCSK9抑制劑是一種針對PCSK9的生物製劑9。PCSK9是一種由肝臟合成的蛋白酶,它會調節肝臟表面「壞膽固醇受體」(LDLR)的數量9。當「壞膽固醇受體」(LDLR)數量減少時,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會累積2,9。陳醫生將「壞膽固醇受體」(LDLR)比喻為身體的「清道夫」,負責清除血液中的「壞膽固醇」2,9。當人體的PCSK9活性過高,PCSK9不斷與LDLR結合時,這些「清道夫」無法清除血液中的膽固醇,導致「壞膽固醇」在血液中積聚2,9

而新一代藥物PCSK9抑制劑的作用是阻止PCSK9與LDLR結合,從而增加LDLR的數量,讓這些「清道夫」能夠重新有效地清除血液中的「壞膽固醇」2,9。注射PCSK9抑制劑後,LDLR數量增加,肝臟便能更有效地回收並清除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最終顯著降低膽固醇水平2,9。這樣的機制回復身體的自我清理能力,降低「壞膽固醇」積聚,減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9

PCSK9抑制劑的副作用相對較少,最常見的是注射部位紅腫或輕微發炎2。陳醫生指,一些患者或出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2。然而,這些副作用並不普遍或明顯2,9

PCSK9抑制劑結合口服降膽固醇藥可降低「壞膽固醇」水平8成2

PCSK9抑制劑對於降低膽固醇水平的效果理想,陳醫生說明,使用PCSK9抑制劑後,患者的膽固醇水平通常會顯著下降,若患者同時使用PCSK9抑制劑與口服降膽固醇藥物,更能有效地將原來的「壞膽固醇」水平降低8成2

PCSK9抑制劑使用方法

PCSK9抑制劑通常每兩週注射一次,而且注射方法簡單,許多患者,包括老年人,學會後可以自己在家注射。針劑的設計為筆形,目測不會見到針管,患者只需要將筆頭放在肚皮位置按下,即可完成注射2,9

受訪者:心臟科專科醫生陳杰醫生

 

參考資料:
1. HKU Stroke. 香港年輕中風發病率增加約三成. 2022. Available at:
https://www.stroke.med.hku.hk/post/%E3%80%90%E9%A6%99%E6%B8%AF%E5%B9%B4%E8%BC%95%E4%B8%AD%E9%A2%
A8%E7%99%BC%E7%97%85%E7%8E%87%E5%A2%9E%E5%8A%A0%E8%BF%91%E4%B8%89%E6%88%90-%E7%AE%A1%E7%
90%86%E9%AB%98%E8%A1%80%E5%A3%93%E7%AD%89%E8%A1%80%E7%AE%A1%E9%A2%A8%E9%9A%AA%E5%9B%A0
%E7%B4%A0%E3%80%91

2. Mach F, et al. 2019 ESC/EAS Guidelines. Eur Heart J. 2020; 41:111-188.

3. Levine GN, et al. 2011 ACCF/AHA/SCAI Guideline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 Circulation. 2011 Dec 6;124(23):e574-651.

4. Saric M, et al. Aortic atherosclerosis and embolic events. Curr Cardiol Rep. 2012 Jun;14(3):342-9.

5. Elshourbagy NA, et al. Cholesterol: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the treatment of dyslipidemia. Med Princ Pract. 2014;23(2):99-111.

6. 重新定位膽固醇. Available at: https://www.ch.com.tw/index.aspx?sv=ch_fitness&chapter=ABD060201

7. Alunno A, et al. Untang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mpedoic acid and gout: results from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Front Cardiovasc Med. 2023 Oct 25;10:1234601.

8. Mayo Clinic. Statin side effects: Weigh the benefits and risks.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igh-blood-cholesterol/in-depth/statin-side-effects/art-20046013

9. Kasichayanula S, et al.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Evolocumab, a PCSK9 Inhibitor. Clin Pharmacokinet. 2018 Jul;57(7):769-779.

*香港大學中風研究及預防組 (HKU Stroke) 於2022年10月27日公佈研究結果,研究發現於2001至2021年期間,香港年輕中風 (指中風發生於18至55歲) 的發病率增加約三成1

為鼓勵市民認識健康資訊,本文章由安進香港支持製作 HKG-145-1224-80008-Jan-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