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

顧小培 | 2020-12-03

有人說,中醫沒有解剖學的根基。誠然, 針對人體中的各部分,中醫談的主要是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沒有逐一將其切開來審視。但身體的組織構造,中外如一,西醫能在他們病人身上見到的,中醫也能在中國人的體內一一劃分出來;只不過中西醫兩者的具體探究目標,取向可能不一樣而已。

昨天說東漢時政府主動撰寫《白虎通義》,作為官方欽定的經典。其中〈情性〉篇, 把五藏(臟)六府(腑)界定出來。那是有關「五臟六腑」首次的「官式」認證,憑政府之力作出頒令,一錘定音。不過,五藏中的肝、心、肺、腎、脾,以至六府中的大腸、小腸、胃、膀胱、三焦、膽等稱謂,都不是當其時的首次創作,而是曾在之前廣泛使用多年。這些名詞,最低限度早就見於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那比較《白虎通義》早了不少於三四百年。

從這個角度看,中醫學在人體解剖,以至其中各器官組織的認識,若與西醫的研究成果比較,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是另闢蹊徑,各有千秋。

就以「三焦」為例。如上所述,三焦是中醫學說的六腑之一。「焦」的古字作「膲」,乃是指皮下、肌間的紋理。根據《素問》:「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所謂「決」與「瀆」,都有溝道的意思。所以,中醫視三焦為血氣、津液及所有分泌物在五臟六腑中運行的通道。但三焦與循環系統不同,主要因為它沒有一個密封的、設有管道的整套裝置;也就可以說是沒有明確位置。但以其功能而言,與個別臟腑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可調整及輔助後者的機能。中醫的理論是,三焦通暢,則體中的液和氣都能運行暢順無阻;相反便會引致功能失調甚至病變。

「三焦」顧名思義,包括三個部分,是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位於橫膈膜以上的部分,包括心、肺;中焦位於橫膈膜以下,肚臍以上,包括肝、膽、脾、胃;下焦位於肚臍以下,包括腎、小腸、大腸及膀胱。根據《靈樞》:「上焦如霧」,主要功能是宣發;「中焦如漚」,主理分解消化;「下焦如瀆」,也就是排泄。以李時珍於《本草綱目》中的說法:「上焦主納」而不出,它所「納」的是,身體從外界所取得到的養份,之後散播開去,如霧氣般瀰漫全身。此外,「中焦主化,下焦主出」,比較《靈樞》說得更淺白。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