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杭州學習之旅(一)

旅遊巴離開繁華的上海駛入滬杭高速。沿途的高樓大廈令人讚嘆祖國的建設,不經不覺墮入夢鄉,又像在追尋褪色的記憶⋯⋯一輛打開車窗在原野上奔馳的旅遊巴,車內的學生哥正唱着《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這畫面很有詩意。
曾幾何時到黃山旅遊要從杭州坐一整天的車,畫面一轉,原野上太陽升起,湖面冒起迷濛霧氣,只是旅遊巴變小巴,學生哥變旅客。早期杭州機場與軍用機場為鄰,客機升降的時候可看到排列整齊的戰機,不過當時未有硬性規定放下遮光板……轉眼間到達杭州!
養老院彈性大
已有好幾年沒去內地醫院參觀,在疫情前曾到過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短短的半天只看到病人透過終端機自助選擇掛醫生的號;這次到上海杭州考察5天,對內地經歷幾次醫療改革去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認識更深,亦對內地醫療改觀!
先談老齡化問題,內地情况比香港嚴重,怎樣結合長者的醫療及居住需要成重要議題。香港的例子是房協有「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和非資助的雋悅;內地有大量土地,居住空間和環境比香港好。我們參觀了一個保險公司的投資項目,建成多幢大廈的養老社區,區內設診所及小型醫院,供居民使用,其中一幢大樓為養老院,供接受過醫療篩選,排除患有傳染病或精神病的長者居住。
養老院具彈性,讓有不同醫療需求夫婦能住在一起以便照顧。區內提供諸多保健的養老服務,讓長者保持活躍。社區是為保額達到某水平的客戶而設,每月住宿費達萬元以上。社區另設酒店讓親友探訪時入住。內地醫養結合要成功,還要改變觀念,因普遍人覺得讓長者入住養老社區乃丟臉的事!
醫養給合亦和醫保扯上關係。內地醫院分一級(社區醫院)、二級(縣或區醫院)和三級(市醫院);門診可向醫保報銷,但住進二級醫院時,能報銷的金額比住三級醫院低。
上海的醫保覆蓋率達97%,但病人仍要共付部分門診或住院費用。醫保制度下雖說錢跟病人走,可是仍要政策互相配合,例如日間手術能佔醫院手術量三分一,是把手術前兩周的檢查費用都可放到住院項目內一起計算,然後向醫保報銷,從而推高日間手術比率。因政府對公營醫院的補貼只約10%,變得公營醫院和私營醫院一樣要依賴醫保作收入來源,若病人住進私營(民營)醫院,醫保雖可為病人支付部分費用,餘額仍要靠病人或自費的商業醫療保險去支付。(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