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市民維他命D不足 每日曬10分鐘 降低慢性病風險

倪明醫生 | 2025-08-14

前些日子,找醫生做身體檢查,發現自己的維他命D指數水平低下,基本上快到缺乏的範圍了,讓醫生大吃一驚;我自認不算偏食,一放假就帶小狗周圍行山做運動,維他命D怎會少得這麼可憐?

一查數據,原來香港人維他命D不足的情況令人觸目驚心。根據2019年香港大學研究顯示,5000多名香港人之中,有超過90%的人維他命D(25OH)水平不足,其中有43%屬於缺乏,補充維他命D以抵禦疾病,實在刻不容緩。

我們一般熟知的維他命D,可以幫助骨骼健康,促進鈣質吸收,對骨骼健康至關重要。而近年來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維他命D這種脂溶性維生素,代謝後的功能就像一種荷爾蒙,在身體多處發揮功用,對健康影響潛力巨大。

助減少嚴重炎症

研究報告顯示,補充維他命D可顯著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如COVID-19、流感)的風險,在維他命D缺乏的人群中效果更顯著;維他命D有增強人體對抗細菌、病毒和真菌的能力,它能刺激「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產生抗菌蛋白,如「抗菌肽」(Cathelicidins)和「防禦素」(Defensins),這些蛋白質能破壞病原體的細胞膜,直接消滅細菌(如結核桿菌)或病毒,同時促進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讓免疫細胞更有效地清除入侵者。

此外,維他命D能調節身體的炎症反應,防止免疫系統過度活躍導致組織損傷,例如在呼吸道感染中,它有助平衡抗病毒反應,減少嚴重炎症。對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維持維他命D水平或能減輕症狀或延緩疾病進展;它還可能降低哮喘或過敏性鼻炎的嚴重程度,因其能減少過敏反應。

維他命D還具有抗炎作用,通過降低促炎細胞因子(如IL-6、TNF-α)的生成,增加抗炎細胞因子(如IL-10)分泌,減少慢性炎症,這對預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至關重要。有觀察性研究顯示,維他命D水平每增加10 ng/mL,大腸癌風險降低約15%,但隨機試驗效果不一,機制可能涉及抗炎及抑制腫瘤血管生成。

維他命D也可以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減少炎症,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風險。研究發現,缺乏維他命D者糖尿病風險高30%,補充後對高風險人群效果較顯著,機制與胰島的β細胞功能改善有關。此外,維他命D缺乏也與第一型糖尿病(病理上屬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可能因為維他命D能調節免疫反應,減少胰島細胞受到自身免疫攻擊;然而,補充維他命D是否能有效預防糖尿病,臨床試驗結果仍不統一,這些研究還在進行中,前景令人期待;更有趣的是,維他命D或與情緒調節有關,缺乏它可能增加抑鬱或季節性情緒障礙的風險。

確保維他命D充足的方法包括適量曬太陽,建議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3時曬10至30分鐘,露出手臂和腿部,不塗防曬霜,但要避免過度暴曬以免皮膚損傷,同時也要做好防蚊措施;飲食方面可多吃三文魚、沙甸魚、蛋黃、強化牛奶和經紫外線照射的菇類。

確保維他命D充足的方法包括適量曬太陽,但要避免過度暴曬以免皮膚損傷。(網上圖片)

過量補充會中毒

如果陽光和飲食不足,可考慮維他命D3補充劑,一般成人每日需要800至1000IU(國際單位),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則建議每天劑量不超過4000IU。

留意到坊間補充劑的劑量千奇百怪,由200IU到5000IU都有,維他命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意思就是過多劑量會溶解在脂肪裏,不會自己排走,殘留在身體直到消耗殆盡。所以過量補充會導致維他命D中毒的高鈣血症,造成厭食、惡心、嘔吐、多尿虛弱,甚至導致腎臟衰竭。

如果真的懷疑自己缺乏維他命D,特別是老年人、孕婦、肥胖者或長期室內工作者,首先要找家庭醫生做個評估,考慮是否需要服藥補充,亦可考慮檢查血液Total Vitamin D(25OH)的水平,並且在補充過程前後由醫生評估調整,且必須謹慎,不建議隨意自行補充。

長期室內工作者若懷疑自己缺乏維他命D,應找家庭醫生評估,才考慮是否需要服藥補充。(網上圖片)

許多時候,病人都會問:「醫生,怎樣才能增加免疫力?」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充足睡眠,是增強免疫力的關鍵,如果想讓免疫系統維持最佳狀態,維他命D也許是免疫系統的得力助手,通過調節先天和適應性免疫力、減少炎症,它能幫助我們抵禦感染並降低慢性病風險,所以千萬不要缺乏維他命D哦!

撰文 : 倪明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曬太陽可加強維他命D,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