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關係牽引衝破糾結 打破溝通矛盾 三代同堂和樂共處

李維榕博士 | 2025-09-02

三代同堂,是很讓人羨慕的一回事,一家大小一起上酒樓,也是中國家庭一大特色。但怎樣才能做到代代有愛,而不是互相糾纏?

這個家庭來到我們的跨代家庭中心時,是因為孩子出了問題:兩個孩子,一個5歲、一個7歲,父母因工作關係,把孩子交給外公外婆看管;兩代人因為管教方式不同,尤其母親與外婆,不斷碰撞。不只婆媳容易產生矛盾,母女爭持起來,有時吵得更利害,針針見血。

雖說問題是孩子難教,但當我們探討這三代六口的關係時,發現兩個孩子都是很安詳地坐在一旁畫畫,一點兒也沒有不聽教的跡象,倒是母親對外婆有很大控訴,嫌她太寵孩子,沒跟從母親指引,嫌她不夠警覺,讓孩子亂吃東西;反正就是怪她沒把孩子管好,讓孩子變得情緒化、行為失控。

外婆被女兒一番數落,有點百詞莫辯,女兒的態度愈嚴酷,外婆的言詞愈是絮絮不休,結果兩個女人就互相抨擊;兩個男人在旁一籌莫展,本來安頓的孩子就開始鼓噪。

因為管教孩子的方式不同,兩代人容易產生爭執或摩擦,需要打破矛盾,讓每一代都活得光彩,不必活在鬱結中。(網上圖片)

說話沒人肯聽

有趣的是,我們發現母親其實很注意外婆一舉一動,眼睛總隨着她轉,如此近距離接觸,外婆當然無所遁形。她們說,這是母女二人長久以來的共處模式,並非全是基於教子的分歧。

原來外婆與自己女兒從小就形影相隨,難分難解。女兒上大學,外婆也跟着去,現在女兒結婚生子,當然少不了她的一份;驟眼看去她們是勢不兩立,骨子裏卻無法分開。

為了跟上時代,外婆努力學習,參加了很多社交團體,還學習靜觀;說起做人的哲理,頭頭是道,但是家中就是沒人肯聽她的,尤其是外公。因為即使她說得有理,但是她那種充滿苦澀的說話方式,卻真的有點讓人受不了。

女兒不聽,老公也不聽,家人都把她的話當耳邊風,外婆一肚子委屈。夫妻活到一把年紀,不單沒執子之手,反而成了陌生人,各自修行。

外公是典型的沉默,家人也習慣不去驚動他。我們跟他傾談,他有點愕然,說着說着,突然悲從中來,哭了。

他說自己曾經從軍,打過數場戰爭。現在戰友都走了,老母親也在一年前去世;沒幾個談得來的人,也沒人明白他過去的一段歷史。說起他的失落和孤寂,家人都很驚訝,原來這位寡言的老人也有滿腔惆悵。

女婿問他:你為什麼不告訴我們呢?我們也可以多陪你一些?

外公沒回答,再度回復他的不語。外婆在旁不停與他搭話,他更是習慣性的不去理會,只是剛剛哭了一回,他的面部表情減少了一份嚴峻。

留意心率變化

看來這一家的男人都不善言語,只有兩個女人發出聲音。我們又發現,不單母親留心外婆,5歲的小男孩也很關注自己的母親。一代盯着一代看,家族的特色就是如此潛移默化地一代代留傳下去。

為了解這對母女的關係牽引,我們邀請外公外婆單獨交談,然後量度母親對他們交流的反應。他們的談話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外婆仍是喋喋不休,自說自話,外公要不嗤之以鼻,就是要理不理。奇怪的是,他們的女兒在一旁卻聽得情緒起伏、心率加快、手汗猛飆。

她自己也很驚訝:「原來母親的每一句話,都會引起我很大反應。其實不止是母親本人,而是她的每一句話,都被父親奚落,她卻繼續不停口,這讓我產生很大的焦慮,自己也變得不斷地批評她。」

現在天天觀察外婆帶孩子,她也就更加理直氣壯的重複一直以來對母親不停指摘的習慣。母親這個覺悟十分重要,她一直怪責外婆不懂帶孩子,現在終於明白,母女衝突其實來自上一代夫妻的矛盾。這個發現讓母親很是震驚,為了打破這種模式,她找了一只記錄心率的手錶,每次又想找老媽子麻煩時,就先看看自己的心率變化,提醒自己及時鳴金收兵。

鼓起勇氣埋怨

其實,最無辜的是外婆,丈夫嫌他囉嗦,女兒嫌她不討人愛,卻又偏要她來帶孩子。婆孫關係其實不差,外婆任勞任怨,低聲下氣,就是不獲家人欣賞,又怎能避免不時散發出讓人煩厭的焦慮?

我對外婆說:「每個人都在埋怨你,其實你也可以埋怨他們呀?做人總不能一輩子忍氣!太窩囊了,太對不起自己了。」

她想了一回,終於鼓起勇氣對女兒和女婿說:「我替你們看孩子,你們也要尊重我的方法,請工人也不會全盡你意。以後我只負責看孩子看到你們下班,就交回你們自己看管,我也要時間找朋友玩耍。」

她又對丈夫說:「你嫌棄了我一輩子,還不夠嗎?以後身邊連個煩你的人都沒有,你才知道什麼是孤獨!」

我們為外婆鼓掌,從未見過她說話如此痛快,所有人都默然起敬,外公也變得禮貌多了。兩個孩子把整個過程偷偷記下,還畫了一幅家的圖畫,提醒家人要和平相處;因為那是孩子最大的願望。

家庭是有脈博的,有時會塞住,需要針灸,暢通了,就每一代都能活得光彩,不必人人活在鬱結中。

撰文 : 李維榕博士

[信健康] 淺談家庭關係暢通,專家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