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仁術

許多醫生都以做好醫生為人生目標,但怎樣才算好醫生?念醫學院時我曾對此反覆思量,寫過幾篇文章。40年後重讀,只覺空泛理論化、偏向感性,唯獨當日結語「醫生的良知就是病人最好的保證」還是對題的。每人對好醫生有不同演繹,有說肯為病人解決難題,有說仁心仁術。就算常用的仁心仁術也是形容詞而已。用今天管理學術語,我們應要為好醫生下定義、量化它及設定關鍵績效指標才可。
定義和量化只是第一步,就如仁心仁術,兩者中誰更重要呢?我認為要兩者兼備,但仁心比仁術重要,更難做得好;領略竅門後所獲的滿足感更大!曾嘗試和前電視編導寫醫療實況劇,雖最終無緣面世也有深刻體會。劇情要找個好醫生代表人物,是華佗、史懷哲、赤鬍子還是現代的教授醫生呢?最終我選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因他說「愛好行醫者也必定愛人類」,這是仁心先於仁術!
易地而處
當你做過病人或家屬,就會渴求聽到關心和窩心的說話。1991年有名為《再生之旅》的電影,描述外科醫生被診斷患癌後的經歷。除下白袍變病人後,他頓時意識到雖與昨天是同一人,感覺是那麼的不一樣。同一番說話,同一樣治療,掉換了施與受位置後,心靈顯脆弱得多,一切覺得難接受。這改變他對人生的看法!那年我滑倒在手術室地上,「砰」的一聲,膝關節頓時腫起來,要坐到輪椅上被推到影像部照X光。你是醫生又如何,那陣子在輪椅上你既無助兼受人控制,連輪椅的快慢都控制不來,穿插人群間心中哪有不懼怕!仁心能直接影響病人體驗!
仁術當然也重要,也不單是醫術精湛。適時正確的診斷,安全、有效率效用、公平及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都是要素。在數碼科技年代,不同產品如人工智能醫生,「平安健康」應用程式(前身是「平安好醫生」)等,都在爭奪市場佔有率。因應現代人生活節奏,這些產品都能提供便捷的服務,突顯適時重要性。難保日後人工智能醫生不會發展出能傳遞情緒的機器語言,與真人醫生爭長短,這更說明早種仁心的重要性!
今天無論公營或私營的醫生每天都需要面對很多病人,其實病人哪會不知道香港醫生忙碌,不能拿出太多時間,只要醫生能點頭微笑表示問好,用身體語言表示關懷,已很滿意了。這些事不用太多時間,只須改變和調校心境,以尊重、互助互信態度溝通就可以做到仁心。
小時候老師經常問我盡全力未?現在遇挑戰時,我也以此提醒自己,看來盡全力也可視為仁術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