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家庭治療
在疫情仍是嚴峻的時候,我們的亞洲家庭治療學院卻要搬家了。
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慷慨捐助,我們的團隊在過去一年多以來,從規劃到裝修,冒着新冠肺炎的威脅,從無間斷,一磚一瓦,終於在中區的混凝土森林中,建立一個叫做「家庭治療中心」的綠洲,那就是我們的新家!
從我們在香港大學建立Family Institute開始,起碼是兩三代人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
記得初回港時,談起家庭治療,很多人都說,治療這兩個字太醫學化了,會讓人心生畏懼。初時我也認同,不叫治療,只叫它做家庭工作、家庭教育,甚至不用任何名字。當時我們在港大建立第一個家庭治療的碩士學位,而Family Therapy是這個專業的名稱,取走治療二字就變得不倫不類。
我們脫離港大時,家庭醫學院的林露娟教授就認為應該名正言順定名為「家庭治療學院」。後來亞洲各地的家庭治療師也紛紛加入,我們就改名為「亞洲家庭治療學院」,不但成立一個為治療師註冊的專業水準,並且每年在亞洲不同地區舉行一次年會,與世界領先的家庭治療學會看齊。今年的年會原定於10月在韓國首爾舉行,後因疫情也延遲一年了。
什麼是家庭治療?這仍是很多人會提出的一個問題。
家庭治療有很多不同學派,但大都是以人際關係去處理個人問題的一種系統思維,只是解決問題的理念和方法不一樣。例如:一位患上長期抑鬱症的少婦,吃了很多年藥,也做了多年的個人治療,沒有很大改善。後來,她的精神科醫生也認為單是用藥不是辦法,提議她做婚姻治療。後來她說:「多年來我一直努力做個人反省,把前世今生的每一樁事都拿來仔細分析。其實我一向都知道,問題出在夫妻關係,屬於兩個人的事,又怎能靠我一個人去解決?」
解開難纏腳步
所有人都在處理她的「病」,而真正生病的是她的婚姻。家庭或婚姻治療,就是處理問題所在的系統,而不是個人的內心。
當然,人際關係的糾結,當中也存有很多個人的因素,但是人並非活在自己的內心,而是活在一個與人互動的世界。婚姻關係是人生一個重大環節,夫妻之間風調雨順,人也會活得長久。夫妻的矛盾,不但影響他們自己的精神健康;他們的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也會受到阻礙。
但是道理誰都懂,誰不希望有一段美滿姻緣?只是夫妻之間的互動模式,往往都是互相牽扯,好像跳雙人舞,並非一定跳得順暢。往往你拉我扯,跌跌撞撞,一旦形成一種欲罷不能的惡性循環,就不容易自行突破。治療師的作用,不是站在遠處指指點點,提供專家意見,而是走入家庭的系統,抽絲剝繭、一步一步與家人把纏住的腳步解開,找尋新的舞蹈形式,讓他們跳得精采。
這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讓我在這裏借用一位同學所發表的一段文章來描繪:
我們觀摩過李老師很多個案,其中有一個個案,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個來訪家庭,兒子是一個準備考音樂學院的學生,因為患了嚴重的厭食症,在精神衞生中心住院。
父親沒有工作,一心想把兒子培養成藝術家,跟着兒子到城裏讀書。母親則留在老家,說是為了工作選擇了兩地分居,其實是因為夫妻矛盾太深,一說話兩人就會吵得不可開交。兒子夾在父母的矛盾中,一言不發,完全是一個沒有活力、精神病人的模樣!
譜出父母專曲
在呈現了父母矛盾之後,李老師沒有勸解他們,也沒有安慰兒子,而是提議兒子譜一段曲子,把父親說話的樣子唱出來。在直播屏幕前做現場觀摩的諮詢師一片嘩然。我也將信將疑:這個看起來病懨懨的年輕人行嗎?李老師卻一副篤定的樣子,堅持讓這個年輕人譜曲。在猶豫足足5分鐘以後,那個年輕人真的譜出了爸爸的旋律。
當他哼唱時,所有人都從旋律中認出爸爸的樣子:昂揚的、快速的、充滿憤怒和指摘。爸爸聽兒子的哼唱,在一旁尷尬又自豪地嘿嘿笑。李老師又讓年輕人譜寫媽媽的旋律。大家也在哼唱中認出媽媽的樣子:幽怨的、躲閃的、暗暗反抗的。李老師又讓孩子譜寫自己的樣子:痛苦的、隱忍的又小心翼翼的旋律,完全表現了一個孩子面對父母矛盾時沉重的心思。聽到兒子的旋律,爸爸媽媽都流下了淚水,現場觀摩的諮詢師也跟着唏噓不已。
最後,李老師讓他把所有的聲音加起來,變成了一首奇特的家庭交響樂曲。在做這些的時候,兒子不再是一副病懨懨的樣子,而是變成了一個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我們作為觀眾,也被這些旋律所富含的情感深深打動。
家庭治療不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一組人穿梭在他們獨有的家庭舞台。治療師和來訪者都同屬一個七情六慾、生老病死的系統,在迷茫中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又要在複雜的關係網絡中衝破限制,一同發揮家庭的潛能!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