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衞婚姻的戰士

李維榕博士 | 2021-05-01
當父母婚姻完結時,最難於放手的是孩子,在面對父母離異時,孩子皆感到非常失望。

那個憂鬱的小男孩,默默地望着不停爭吵的父母,然後靜靜地把他們的手拉起來,拴在一起。

這個影像在我腦海中,一直揮之不去。

孩子的最大恐懼,莫過於父母分手!但不是所有的婚姻都可以白頭偕老,當婚姻完結時,最難於放手的,也是孩子!

為了要製作一項離婚家庭的輔導課程,重新整理了過去十數年間的臨床錄影資料;在面對父母離異時,一張張孩子失望的面孔又呈現在眼前。這些孩子年齡不一,由四五歲到十七八歲,他們的表達不同,但是無論如何表達,都同樣讓人心痛。

一對夫婦為他們婚姻的去留作最後商議,結論仍然是無法挽回;他們8歲的女兒在隔壁的房間一直等着,最後聽到的就是父母宣布分離。爸媽都不停保證會愛她,但是孩子一臉苦澀之情,無法聽得下去,她輕輕地說:「我可以出去玩嗎?」

誰都希望減低婚姻破裂對孩子帶來的傷害,但是無論父母怎樣努力,有些傷痛實在無法避免,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決。愈想盡快把哀傷消除,傷口反而更難痊癒。

眼角掛淚

另一個10歲的男孩子,一言不發地看着已經離異的父母仍在爭吵不休,他像一座石像似的,眼角卻一直掛着一滴淚。爭吵中的父母,往往把焦點放在誰是誰非,看不到孩子正在聆聽,也看不到孩子為父母的不和而焦急。

有一對父母離婚後,法官判決他們輪流回到家中看守兩個小姐弟,青年人卻說:「即使不在同一空間出現,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們遺留下來的惡劣情緒,不是已經離婚了嗎?為什麼仍有那麼多怨恨?」

父母之間的怨恨,並非一定用語言傳遞,無聲的張力,往往造成孩子的多動和焦慮。最近看到一個9歲的小女孩,父親因婚外情已經搬走半年,母親正陷於無限悲傷的狀態。女孩卻故作輕鬆,不斷為父母製造話題。對於嚴肅的事情都說記不起,唯一清楚表達的就是說:「我不要他們分開!我不要他們分開!」

我問她說:「如果不能挽回,你怎麼辦?」

她認真地回答:「總得要試試,不試的話,就什麼希望都沒有了!」

父母聽到女兒的心聲,承諾再一次嘗試修補彼此關係,孩子興奮得舉手大叫:「為保衞婚姻而戰!」

只是這一場仗並不好打,父母好像只為了孩子而復合,在解決婚姻相處的問題上,真的很難提得起勁。孩子看在眼裏,不斷為他們打氣,加油!加油!父母相對無言,她又不停地提示他們:「你們要談話!要談話!」

父母不交談,真的對孩子帶來很大的不安全感。很多孩子都說,父母不談話比吵架更恐怖。我們量度孩子的生理反應時,發現父母的沉默會讓孩子心跳加速、汗腺分泌增加。相反地,孩子在場,卻會給鬧矛盾的父母帶來減壓作用。

原來孩子都是保衞婚姻的戰士!他們不但在心理和生理上都盡量投入,費盡心思,為父母修復關係,只是他們的苦心往往都是慘淡收場。大人常說:「這不是小孩子的事!」但是父母關係破裂,最受影響的是孩子,又怎會不關他們的事?

不能自理

不想孩子去管,除非父母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讓孩子看到大人即使婚姻失敗,也可以文明相處,這樣孩子也較容易適應。偏偏很多父母在離婚後仍然矛盾重重,孩子不但無法在父母身上學到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成為他們的磨心。婚姻是死亡了,但是千愁萬恨的情緒卻陰魂不散。這些孩子長大後,甚至成為精神科病人,用自己的病,繼續把父母拴在一起!

這些例子很多,我們的案例中,就有一個三十多歲的男子,一個大好青年,卻連大小便都不能自理,雙腿都被屎尿泡到腐爛。而每次發病,離異多年的父母就必須聚在一起,為他張羅,維持一個婚姻仍然存在的假象。

過去二十多年來,大量研究都指出父母不和對孩子造成的各種影響,《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也增加了一項「孩子受父母關係困擾所造成的失調」,而離婚,被公認為造成孩子困擾的一大因素。

一個16歲少女,情緒失控、自殘,結果入了精神病院。她對已經分居的父母說:「想我出院,除非你們搬回家來!」

那麼我們是否為了孩子就不離婚?也不盡然!因為除非夫婦真的設法改善婚姻問題,否則只是貌合神離,孩子一樣不會活得開心。保衞婚姻,並非只是它的形式,而是它的本質。一個不幸的婚姻,可能比離婚更讓人困擾。也許離婚的道理,就是離得乾淨,正如那個來自新疆的小男孩所言:「他們說在一起很不開心,所以離婚,但是離了4年,還是很不開心,那又為什麼要離婚?」

婚姻中的不愉快,理應在婚姻結束時同時結束。這樣的話,孩子即使無法保衞父母的婚姻,也不會長期被父母失敗的婚姻綁架。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這個離婚家庭的課程,是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所贊助。內容先由孩子說起,因為當家庭破裂時,他們並非配角!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