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化醫療 治病不只一方案

譚仲豪醫生 | 2025-04-23

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個人化醫療」(Personalised Medicine)這一概念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它不僅改變了大家對疾病的認識,亦為每位患者提供一條更具針對性的治療之路。

個人化醫療不再是傳統的「一藥適用所有人,治病只有一方案」的治療思路,而是希望根據每位患者的獨特情況,提供最有效適切的醫治。

個人化醫療是一種醫療概念,旨在根據患者體質、基因構造及相關因素等,為個人或類似的特定群組定制相關醫療方案。這一概念的核心,在於每個人的基因組及體質都是獨一無二,意味同一種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可能會有不同表現和反應。因此,個人化醫療強調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治療方法。

隨着DNA測序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利用大數據,能更精確地診斷疾病及制定治療計劃,為個人化醫療發展奠定基礎。

檢測潛在病變

這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隨着DNA測序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的完成,科學家成功解碼超過30億人類基因組的核酸序列,並發現與特定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這些大數據能協助醫療人員,根據患者的基因特徵,更精確地診斷疾病及制定治療計劃,為個人化醫療的發展奠定基礎。

在個人化醫療的實踐中,醫生可以利用患者的家族病史,評估其罹患某些疾病的風險;例如,對於有「林奇綜合症」(Lynch Syndrome,一種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家族史的患者,通過基因檢測可以得知致病突變,從而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定期大腸癌篩查,以便及早發現潛在的癌症病變。這種基於基因數據的預防措施,能顯著提高疾病早期發現的機會,從而挽救生命。

此外,個人化醫療在藥物研發中亦發揮重要作用。傳統的藥物研發過程,往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資金;而個人化醫療通過基因分析,可以更快識別出哪些患者可能從新藥中受益,這不僅能提高臨床試驗的效率,亦降低了開發成本。例如,隨着發現乳癌相關的癌病基因「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科學家成功研究出一系列直擊癌細胞的標靶治療藥物,研究讓危疾治療拿捏得更加精準。

因果關係複雜

基因分析對於家庭醫生日常為病人定立治療計劃亦有其用處。就像「人類白血球抗原-B*5801基因」(HLA-B*5801)的發現,使我們認識到華人因使用降尿酸藥「別嘌醇」(Allopurinol)而引起「嚴重皮膚藥物不良反應」(SCARs)的風險:有此基因的患者,相比無此基因的患者,風險高700倍以上,相關的基因檢測可幫助醫生選擇較為適合的藥物,加強病患的用藥安全。

然而,個人化醫療的發展並非沒有挑戰。首先,與人類基因組參考序列相比,每個人的基因組中大約有300萬到500萬個變異,這使得確定某一基因變異與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變得複雜;此外,基因組的變異在不同的地理和族裔人群中存在着差異,因此,在一個族群中識別的變異,可能在另一個族群中對疾病的影響截然不同。

基因變異與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複雜,基因組的變異在不同地理和族裔人群中亦存在差異。

除此之外,數據的隱私和安全問題亦是重要考量;由於個人化醫療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基因數據,如何保護患者的隱私、患者對其數據使用的控制、怎樣防止數據外洩等,同樣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加強人員培訓

大家應該了解,相關的基因測試應「出師有名」,具備針對實際診症及治療的目的,而非無意義地隨機檢測。非必要基因測試引發的偶然發現,未必對診症有意義,卻可讓測試者承受不必要的焦慮及不安,長期甚至可能影響未來購買保險時,對某些疾病的保障(例如被發現帶有某些疑似致病的基因);此外,測試結果若揭示其他家庭成員的相關訊息,亦可能對整個家庭造成緊張。因此,基因測試應在充分的專業諮詢及理解其風險利弊後,並在知情同意下進行,其他附帶的倫理問題,患者文化背景對個人化醫療的接受程度等,亦不容忽視。

醫療人員的相關培訓和教育亦極其重要。隨着個人化醫療普及,醫生需要掌握相關的基因學知識和分析技能,以便為患者提供更專業建議和治療方案。

個人化醫療是未來醫療的重要趨勢之一,能提高診斷和治療的準確性,以及為治療方案開拓更多可能。其發展須全社會合作,並在保護隱私和加強醫療人員培訓的基礎上實現潛力,讓每位患者獲得更合適照顧。

撰文 : 譚仲豪醫生_

[信健康] 淺談個人化療發展,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