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小手術一定要入醫院?

修仲瑩醫生 | 2024-08-22

政府於2022年12月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希望加強香港第一線基礎醫療服務,將醫療體系的重心從第二層/第三層醫療格局,轉向至家庭為中心的第一線基礎醫療。

不少本港市民慣常在第二層/第三層專科診所或醫院接受的治療,其實都可以在有適合配套的第一線全科診所中提供,其中門診外科小手術就是其中之一。

小手術泛指一些手術時間短(一般在30分鐘以內),在身體表面或容易簡單到達的組織層,通常以局部麻醉方式進行,較少風險或併發症的外科式治療程序。

世界各地的全科醫生於門診提供小手術並非新鮮事,在英語系國家及歐洲,一直都是全科醫生的慣常工作範疇。例如在愛爾蘭,三分之二全科醫生有提供門診小手術服務,而當中最常見於門診施行的小手術包括:膿腫切開和排膿、傷口縫合、切除腫塊和隆起、皮膚活檢、治療腳趾甲內長手術及彈弓手注射治療等。以下將逐一介紹。

世界各地例如在英語系國家及歐洲,全科醫生於門診提供小手術並非新鮮事。

常見類型

膿腫切開和排膿:一種常見用於處理局部感染而有膿腫的小手術。膿腫是在感染組織中間充滿壞死細胞和細菌的積液,是較嚴重感染的一個併發症,尤其常見於免疫力較低的病人,如糖尿病患者或正接受免疫力抑壓治療的病人。與一般輕微組織感染不同,如感染已達積膿腫程度,因為膿腫沒有血管到達,藥物治療通常無效或需極長時間才能痊癒,故必須以外科方式治療。醫生會在受影響區域作局部麻醉,然後進行小切口,將積聚的膿液排出。一般傷口不需縫合,以防膿腫再積。這有助於減輕炎症和疼痛,並促進傷口癒合。

傷口縫合:門診進行的傷口縫合常用於身體表面較細小的突發創傷。醫生會先評估創傷原因,例如跌倒有否涉及隱藏心臟、視力或腦部問題等,然後排除其他嚴重創傷,如腦積血、骨折、血管、神經或其他附近器官創傷等。若經評估相信純屬簡單創傷後,便可於門診作縫合治療。通常在受傷或切口消毒清潔後,先作局部麻醉,最後使用縫合線將皮膚邊緣連接起來。如使用非可吸收的線材,醫生會安排傷口痊癒後拆線。醫生亦會根據需要注射破傷風針。

切除腫塊和隆起:腫塊和隆起可能是由於脂肪瘤、粉瘤、囊腫、疣或痣等引起的。醫生可以通過檢查問診來評估腫塊性質,並與病人商量決定是否需要進行手術切除。一般考慮有否構成病徵、影響外觀、造成心理負擔或有沒有病理診斷的必要等。在手術過程中,醫生先作局部麻醉,然後切開腫塊,並將其完整或部分地切除,最後縫合傷口。如有需要或會送交病理實驗室檢查,確認其純屬良性。

皮膚活檢:皮膚活檢是常見的診斷方法,用於確定皮膚病變性質。醫生在疑似皮膚癌或其他皮膚病變位置進行皮膚活檢。同樣,醫生會先作局部麻醉,然後從病變區域切取一小塊皮膚組織,再送往實驗室進行病理學檢查,最後縫合傷口。這可以幫助醫生確定診斷,對症下藥。

治療腳趾甲內長手術:內長趾甲(倒甲)是常見的足部問題,會導致疼痛和感染。在手術中,醫生會先作局部麻醉,接着在受影響的趾甲旁邊進行小切口,然後將內長的部分趾甲或趾甲根部切除。這有助於減輕疼痛,並防止內長趾甲復發。

彈弓手注射治療:彈弓手因手指反覆地屈伸過多,肌腱長期勞損,造成肌腱與腱鞘間因摩擦而產生局部炎症反應。彈弓手注射治療是通過注射藥物包括類固醇、局部麻醉劑或其他抗炎藥物到腱鞘來緩解疼痛、減輕炎症並恢復手部功能。

符合成本效益

在全科門診做小手術對市民來說較方便,亦比在醫院裏進行更符合成本效益。

在全科門診做小手術,對市民來說會較方便。

就現時來說,全科門診小手術在香港仍未普及。診所要配備針線、外科手術儀器、消毒爐等額外投資,亦要由有相關經驗技術的醫護人員去做。而向全科門診尋求此類治療的病人仍屬少數,故大部分診所都未必有相關配套。市民求診時,宜先向診所查詢有否提供這些門診小手術服務及其範圍,以免白跑一趟。

將來希望配合政府鼓勵加強第一線基礎醫療服務的大方針,考慮實施類似公私營協作,提供設施資源,並且轉介相對簡單的門診小手術予全科門診中進行,以幫助市民大眾減少輪候時間,把珍貴的醫院手術時間預留予複雜病症。

www.hkcfp.org.hk

撰文 : 修仲瑩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淺談門診外科小手術,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