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輔助陰道分娩──真空吸引術及產鉗術
手術輔助陰道分娩自中世紀以來就有記載。在這段時期,分娩可以持續數天,且胎兒於生產期間死亡幾乎難以避免。在這種醫學未發達的情況下,使用手術器械(甚至廚房用具)介入干預,僅僅為了試圖避免母親死亡。
十六世紀,由移英的法國Chamberlen醫生家族,引進了以產鉗輔助分娩的方式,旨在避免母親和新生兒的併發症,一般被視為現代儀器輔助分娩產鉗術的雛形。
自然陰道分娩、剖腹產和儀器輔助分娩,是最常見的3種分娩方式。根據香港婦產科學院2014年地區性審計報告顯示,該年生產的嬰兒中,只有約半數為自然陰道分娩,另有兩成多為剖腹產,餘下兩成多為儀器輔助分娩:當中主要是真空吸引術,佔八成以上。而需要接受儀器輔助分娩中,八成以上是第一胎生產的媽媽。除了首次生產外,使用硬膜外麻醉(無痛分娩)、胎兒位於後枕部位置(胎兒分娩時臉部朝天)、出生體重超過4公斤等,都是分娩期間可能需要輔助陰道分娩的重要因素。
儀器輔助分娩用於宮頸全開的生產最後階段(第二產程),考慮要運用儀器輔助分娩的情況,包括分娩進展緩慢、母親體力不足、媽媽或寶寶健康狀況存在隱憂、胎水混濁等。真空吸引術指產科醫生透個圓盤狀真空負壓儀器放在胎兒頭上,並且配合媽媽宮縮來協助陰道產。產科醫生會先檢查確定母胎情況是否合適進行此術,胎兒如有罕見的疾病,如骨折或出血高風險等,可能不適合進行儀器輔助分娩。同樣,如胎兒頭部位置或母體盆骨不理想,亦有機會不建議進行儀器輔助陰道分娩。
兩種方法原理類似
真空吸引術可於毋須使用麻醉的情況下進行,醫生先放入尿導管清空膀胱。接着,會小心將真空負壓塑膠或金屬儀器,準確放置在胎兒頭上特定位置,確定位置正確後開始啟動儀器,於胎兒頭上建立真空負壓力。負壓力足夠後,配合媽媽宮縮及用力時,產科醫生會運用真空負壓力來控制生產的力量、速度、方向。其他生產步驟與自然陰道分娩相若。真空吸引術可以快速幫助嬰兒通過產道,大大減少分娩所需時間。一旦胎兒頭部通過了產道,醫生會停止吸引力並移除真空吸引儀器。
產鉗術的原理亦類似,但以金屬產鉗代替真空負壓儀器。產鉗鉗子是光滑、彎曲的金屬器械,它們的形狀經精心設計以貼合寶寶頭部及媽媽產道,讓醫生能安全地提供額外的牽引力來幫助嬰兒出生。產科醫生或建議配合會陰剪開術,以減低產道嚴重撕裂風險。特別適用於第一次分娩或接受產鉗術的媽媽。此方法先在胎兒臨近出生前,在產婦會陰部分用剪刀作一個整齊的斜左後方傷口,以加闊產道出口,及避免撕裂直接向後延伸至肛門括約肌及肛門,影響產後大便失禁風險。儀器輔助分娩一般相信要在15分鐘及3次牽引內完成,如牽引期間未見明顯進展,便或許需要轉而考慮緊急剖腹產。
即時決定極複雜
有以下情況的產婦,儀器輔助分娩的失敗率較高,包括母親體重指數(BMI)大於30、母親身材較矮、預計胎兒體重超過4公斤、胎兒頭圍超過第95個百分位數、枕後位等。如有這些風險或臨床預計儀器輔助分娩可能有困難,產科醫生或會建議改於手術室內施行儀器輔助分娩,並召喚麻醉科醫生及兒科醫生待命,以準備萬一儀器輔助分娩失敗,立即轉而進行緊急剖腹產及查驗初新兒難產創傷。
儀器輔助分娩通常安全,胎兒出生後常有輕微擦傷或頭部水腫,但會在數天內自然痊癒。除此之外,儀器輔助分娩也有失敗及其他罕見風險,包括產道嚴重撕裂、產後大出血、嬰兒頭部血腫、眼底出血、頭骨骨折、臉神經麻痹等。真空吸引術及產鉗術大致成功率及風險相若。一般相信,真空吸引術比產鉗術造成的產道嚴重撕裂機會較少,不過相對稍大機會構成胎兒頭皮血腫、新生兒眼底出血。而產鉗術則達至成功陰道分娩的機率稍高。選擇何時使用儀器輔助分娩,選用真空吸引術抑或產鉗術,或直接轉而進行緊急剖腹產,均是極複雜的即時臨床決定,務必要聽取產科醫生按實際情況給予的指引建議。
撰文:唐宇嶸醫生_婦產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了解真空吸引術及產鉗術輔助分娩法,婦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