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說不做

今年香港回歸屆滿25年。政府積極籌辦一連串慶祝活動,主題說是「砥礪奮進廿五載,攜手再上新征程」。我針對這個口號,迂迴曲折地說了多天。周二文中統述中心的想法。撇開「香港是否真的砥礪了25載」(抑或是「磨蹭了25載」?)暫且不說,「砥礪」只屬「磨刀」的工夫。一把刀的功能,在更基本的層面上須依賴精鋼的材料,以及具高效的設計。正如汽車是靠機器和汽油運行,潤滑油的作用只是「增善」而已。香港不單單須砥礪,更須實幹。
同一天(20日)本版專欄文章,竟然無獨有偶,多位作者隱隱然都觸及同樣話題內容。
馬揮君最是一針見血,也把箇中道理提供前賢用上(源自佛家)的語彙。他引用牟宗三的說話:有「正解」而後有「正行」。政府對治理之道須有正解,如沒有,何以能發揮正行,做出適切舉措?上述慶祝回歸25年的口號,正正顯示政府並未把握到它首須具備的功能。什麼功能?切實有效地令香港進步,人人得以安居樂業是也。若只着重「砥礪」,是錯失了要點,捨正途而走了偏門。正如我舉的例子,春秋時代的越王勾踐為了一雪會稽之恥,必須致力「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而不是只靠「臥薪嘗膽」的(砥礪)行為。
劉思易君向政府說:醒少少,當幫忙。「他們不是在抗疫,而是在玩一場抗疫的舞台劇」:沒有「實幹」的策略,只有「砥礪」的虛言。
陳頌紅君敍述的台大故事,也帶出同樣的思考。台大校長在校園範圍內被學生忽視,逾百人中只有兩個跟他打招呼,於是「#感到悲痛」。學生回應指校內有不少急需改善的問題,希望他先處理好,別把心思花在「有沒有人跟他打招呼」的事情上。香港應該先處理如何「力追深圳」、「不要被新加坡比下去」、「如何增強優勢、拓展新事業的機會」,別把心思花在「砥礪」這些口惠實不至的空談。
翔名生君更把問題一語道破,藉食肆中亂糟糟的情況,籲管理中須好好地思考「如何貨如輪轉」,不應往來折騰,浪費人力物力。
劉健威君向「卓越理財緊急支援服務」報失信用卡的經歷,活靈活現地為一些盤跚的處事態度提供了實例。可能前線職員需要「砥礪」。但更根本的問題是,號稱「卓越」,何以機構中沒有最起碼的適當辦事指引和訓練,為員工的操作定航?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