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疚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好嗎?
內疚是一種自我評價,還是有其人際關係性?是加害者的專利還是被害者的情緒?內疚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好嗎?
根據《漢語詞典》,「內疚」的解釋為「內心感到慚愧不安」,而「慚愧」的定義是「因為自己的缺點,做錯了事或未能盡到責任而感到不安」。當人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或沒有做應該做的事,便有機會產生內疚感。這種內疚感一方面是向內的,一種對自己的評價和判斷「我做錯了」、「我沒有盡責任去完成事情」;另一方面是向外的,是關係性「因我的錯而傷害了對方」、「我的不負責任讓對方感到失望」。內疚感令人羞於面對自己,也叫人羞於面對別人。
健康的內疚可以帶出正面力量,有學者界定內疚是一種道德情緒,它能調整人的道德行為。內疚帶來的不安感驅使人坦誠面對及承認自己的過錯,對曾經受影響的人產生同理,為自己所做的事負上責任,向別人表示悔意,糾正自己的錯誤,作出補償,並得到對方原諒,雙方從不快和不安的情緒中得到解脫,內疚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帶來積極正面的作用。
情緒勒索六大症狀
個人方面,在過去錯誤的經驗中得着啟發,避免重蹈覆轍,學懂自我原諒,帶來個人成長。但內疚也可以帶來負面影響,內疚感持續或過度會引致焦慮,使人沉淪於自責當中,對於自己的過錯或失職,不能重新檢視和出發。內疚感像毒瘤一樣擴散蔓延,侵蝕個人自尊感,引致自我否定,產生羞恥感。羞恥感出現時所針對的是「我」這個人,而內疚是針對「我所做」而產生,羞恥感使人產生退縮和逃避的行為,不敢面對自己及與受害人的關係,活在極大的道德痛苦中。
內疚不一定是加害者的專利,也可能是被害者的情緒,這種內疚的情緒,不是由於個人的錯誤行為而引起,而是由他人施加的。一般發生在親密關係中,包括親子、伴侶等。
根據心理學博士Susan Forward的《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一書,由於一方為要滿足自己的需要,會透過恐懼、責任感和內疚感作為工具,引致另一方按自己要求去行事,作者稱之為情緒勒索。內疚成為影響他人行為的工具,操控者會利用語言、眼神、行為等表達自己的委屈,或強調自己的付出,而讓對方產生內疚,操控者通常會說出這樣的話:「如果你真的愛我,怎可以對外人比對我還好呢?」「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可以這麼自私嗎?」操控者由於知道對方重視這段關係,不斷用說話或行為向被勒索者施加壓力逼對方就範,否則對方便要背上不孝、背叛等罪名。
如何分辨健康的內疚和情緒勒索帶來的內疚?因健康的內疚而產生的新行為模式,所帶來是內心的平和及輕省,使關係得以提升;而情緒勒索中的內疚是在一種無法滿足的循環中出現,內疚者在不斷付出的行為中感到抗拒和無奈。根據Susan的分析,情感勒索有六大症狀包括要求、抗拒、壓力、威脅、順從和重演。
坦承面對真正感受
筆者用以下的例子稍作解釋: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成長的女兒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個人空間,但是每當女兒因工作或朋友約會不回家晚飯時,母親便會委屈地向女兒訴苦:「我年紀大,不中用了,女兒也討厭我,不想跟我用餐,我生存有何用呢?」女兒雖然對母親的要求感到抗拒,但每次不能回家吃飯也同時感到內疚,於是盡量順從母親,推卻晚間的約會,可惜母親永遠不滿足,也不體諒女兒,只要女兒缺席晚飯,便對女兒施加壓力及威脅,事件再次重演。
要走出情緒勒索所帶來的內疚需要勇氣,認清對方的不合理要求,誠實面對因順從對方而造成自身痛苦的行為模式,並坦承面對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要。只有不再委曲求全,學習拒絕,不被對方操控,與對方保持情感和行為上的界線,才能讓親密關係回歸到更健康的基礎上。
健康內疚修正錯誤
健康的內疚能修正錯誤行為,重建破壞關係,並加強合適行為,啟發個人成長,讓事情變得更好。然而,不健康的內疚會造成自尊心低落,甚至引致跌進情緒勒索關係的漩渦中,帶來壓力、痛苦和情緒的困擾,對個人、關係和事件沒有正面幫助。因此,我們必須要好好辨識內疚的根源,作出合適的回應,讓個人和關係重回正軌。
想認識更多情緒健康資訊?請瀏覽社康情緒健康輔導服務網頁:www.ucn.org.hk/?c=ucep
撰文 : 岑嘉華_心理輔導師
[信健康] 情緒健康非難事,精神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