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關顧 以人為本 制定專屬濕疹患者治療方案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濕疹,乃過敏性皮膚病之首。在家庭醫學診症中,濕疹非常普遍。
黃先生是一位年約五十歲的小巴司機,自幼患上三大典型的敏感疾病:濕疹、哮喘及鼻敏感。三者之中,濕疹尤其嚴重。初發之時,只影響雙肘雙膝的彎曲部位,紅疹寥寥可數。然而,黃先生久久未有求醫,只於坊間購買藥膏塗於患處。追問之下,其藥性、劑量通通不明。久而久之,病情每況愈下。
一位稱職的家庭醫生,需考慮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交健康,制定專屬該病人的治療方案,彰顯家庭醫學「全人關顧」、「以人為本」的理念。

黃先生的濕疹個案中,由四肢蔓延至頭皮、頸部及驅幹;皮膚反覆發炎,導致色素沉澱,變得啡黑暗啞;原本軟滑肌膚隨刺激逐漸增厚,粗糙如樹皮;濕疹痕癢難纏,只好靠抓癢換取片刻紓緩,卻留下斑斑血漬、道道疤痕;細菌偶爾乘虛而入,竄進傷口,釀成感染,滲出黏稠膿液。
運用類固醇藥膏
經問症及臨床檢查後,家庭醫生向黃先生慢慢解釋治療方案。「黃先生,你的濕疹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治療恰當,必會好轉。」
黃先生道:「我聽聞西醫常常用類固醇藥膏醫治濕疹,卻始終擔心其副作用。」
讀醫時,藥理科教授的一句話鏗鏘有力:藥物能起作用,必附有副作用。世上無物只有利無害,如水般簡單的物質,攝取過度也可致命。
「類固醇藥膏長期或不當使用的話,的確容易導致皮膚退化、變薄、微絲血管增生。然而,其藥力有強弱之分,可慢慢調整,循序漸進。況且只要使用得宜,好好跟進,濕疹改善後不久便可停用,毋須過於擔心。」醫生解釋。
黃先生眉頭一皺,未能息慮。「我病發多年,偶爾用類固醇藥膏的確見效,但不久復發。」
濕疹病情反覆原因不少。天氣變化、四季更替等環境因素,以及家族遺傳,皆不能控制。控制範圍以內的因素才是治療重點。
「當皮膚角質層出現表皮屏障功能障礙,經皮膚流失的水份增加、保水性降低,便會誘發濕疹。因此,修復皮膚屏障功能非常重要,簡單而言,就是潤膚。若只用類固醇消炎,忽略潤膚,病情恐怕反覆。」醫生解說。
潤膚亦有學問。偏油性潤膚膏滋潤效果甚高,但黏稠感覺未必人人接受;偏水性潤膚膏,使用感覺輕盈,反之滋潤效果稍遜。一套常用的潤膚方法是:於洗澡時用油性潤膚膏(如Emulsifying ointment「豬油膏」)取代沐浴露,塗勻拭刷後沖水,已能為肌膚添上薄薄油脂;平時,則用水性潤膚膏直接塗上皮膚,加以保護,早晚一次,額外多塗亦可。
「黃先生,除了潤膚不足,你身上還滿布抓痕呢。」醫生提出問題。
談起痕癢,黃先生嘆:「醫生,抓癢是身不由己的。日間尚有意識,提醒自己忍手;入睡後卻按捺不住,半睡半醒時抓得全身是傷。有次翌日醒來,床單皮鋪更沾上血漬,令我大吃一驚。」
止痕癢大有學問
止癢亦有學問。皮膚學的「癢與搔抓循環」,是指痕癢愈劇烈,搔抓就愈多;搔抓愈多,痕癢就愈劇烈,淪為惡性循環。要打破循環,醫生可處方俗稱抗敏感藥的口服抗組織胺藥物遏止癢感。抗敏感藥亦有藥性之分,第一代抗敏感藥帶有倦意,適合睡前服用,病人熟睡之餘也少了抓癢;第二代抗敏感藥不含睡意,適合日間服用,如常精神地生活。倘若痕癢難以忍受,與其用鋒利指尖抓傷,不如輕輕拍打皮膚或使用冰敷紓緩癢感,減少傷害皮膚。剪短、磨滑指甲亦是折衷方法。
其後,黃先生遵循醫囑,濕疹情況大幅改善,回診次數漸漸減少。
濕疹看似小病,卻影響深遠,不容小覷:痕癢使人難以入睡,心緒不寧;疤痕讓人自尊受挫,窒礙社交。稱職的家庭醫生,需考慮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交健康,制定專屬該病人的治療方案,亦彰顯家庭醫學「全人關顧」、「以人為本」理念。
「全人關顧」,即身心整合。家庭醫學強調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互影響。醫生需要考慮病人的情緒、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因這些因素會影響病人的生理健康;反之,生理健康欠佳,病人的情緒、社交及生活方式亦受牽連。
「以人為本」,即以病人為中心,根據其需求、價值觀和偏好,制定醫療決策。家庭醫生需深入了解病人的生活背景、文化和心理狀態,以提供針對性治療。要深入了解病人,良好的醫患關係不可或缺,病人坦誠訴說症狀和擔憂,可促進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此外,持續關懷亦是家庭醫學重點:家庭醫生與病人保持長期聯繫,有助於追蹤病情,也能在病人面臨新的健康挑戰時,提供及時支持。

撰文:胡朗瑤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專屬濕疹患者治療方案,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