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智慧科技 助消費者慎選健康飲食
隨着生活節奏加快,愈來愈多市民選擇預先包裝食品。然而,這一趨勢導致不健康飲食習慣的增加,進而提高與飲食相關的非傳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臟病)風險。
了解食品標籤有助消費者識別和管理這些風險。這些標籤提供了海量訊息,能協助我們做出更明智的飲食選擇。可是,許多人對食品標籤的理解仍感到困難。其實隨着科技進步,愈來愈多手機應用程式應運而生,可幫助消費者輕鬆選擇健康食品……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於2018年的數據分析曾指出,高鹽飲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分析了超過2000種銷量最高的包裝食品,包括粉麵、加工魚類(如罐裝吞拿魚)、加工肉類和醬料,發現某些產品的含鹽量超標。例如,調查中平均一份醬汁麵條含有超過70%的每日最高鹽攝取量,而最鹹的麵條每份含有20克鹽,即是世界衞生組織(WHO)建議每日上限的四倍(每日少於5克)。分析中最鹹的醬料每5克含有3克鹽,即佔了每一日上限的60%。
報告還指出,平均一份加工魚類的含鹽量,佔了每日最高鹽份攝取量的30%,某些罐裝魚類的鹽含量,甚至比同類產品高出125倍。另外,根據食物安全中心的研究,香港市民的每日鹽攝取量介乎於8至11.5克,遠高於WHO建議的每日上限5克。
反之,如果選擇了較淡的加工肉類,可減少近10克的鹽攝取。這些研究揭示了許多常見包裝食品含鹽量過高等問題,提醒消費者在選擇食品時,必須仔細查看標籤,從而慎選健康的食物。
借科技助力
隨着科技進步,愈來愈多應用程式如澳洲非牟利研究機構「喬治全球健康研究院」(The George Institute for Global Health)研發的「FoodSwitch」手機應用程式應運而生,幫助消費者輕鬆選擇健康食品。這款應用程式允許用戶通過掃描產品條碼,快速了解產品的健康程度。它利用顏色編碼系統將產品分為「紅色」(不健康)、「綠色」(健康)和「琥珀色」(一般),讓消費者在超市中迅速做出選擇。
這些應用不僅幫助消費者理解食品標籤,還提供更健康、類似替代品的建議,促進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選擇。對於面對肥胖和其他飲食相關疾病的市民來說,知道有更加健康的選擇,肯定是一個好消息。此外,應用程式還鼓勵用戶參與數據庫的擴展,若掃描到未在數據庫中的產品,則可拍照上傳,經過查證後把該產品添加到數據庫中。這種眾包(Crowdsourcing)方式不僅擴大資料庫覆蓋範圍,也促進社會對健康飲食的關注。
了解如何應用後,接下來探討食品標籤的基本構成。食品標籤通常包含幾個關鍵部分,包括「份量」、「熱量」及各種營養成份的含量。
標籤上標明每份的大小和包裝內的份數,這些資訊至關重要,因為所有營養數據都是基於該份量計算的。例如,若一包餃子標示的份量為6個,而你一口氣吃了12個,則攝取的熱量和營養成份就要翻倍。
熱量數據同樣重要,過量熱量攝入可能導致體重增加。根據個人的活動量和健康狀況,合理控制熱量攝取對維持健康至關重要。
在食品標籤中,各種營養成份的含量,如脂肪、糖、鈉等,通常以克(g)為單位列出。選擇食品時,應優先考慮那些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D、鈣和鐵的產品,因為這些是常見攝取不足的營養素。同時,根據香港食品安全中心建議,對於每種營養素都有每日攝入上限。例如,鈉(Sodium)每日上限為2000毫克(等於5克鹽),過量攝入可導致高血壓等健康問題。
消費者權益
在本港,食品標籤不僅是法律要求,也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必要措施。根據香港食品標籤法規,所有預先包裝食品標籤必須準確地反映產品成份、過敏原及最佳食用期限等資訊。這不僅有助於消費者避免過敏反應,還能有效減少食物浪費。
隨着社會對健康的重視增加,愈來愈多人開始關注飲食習慣,這促使許多食品公司改善產品配方,減少不健康成份。消費者需求直接影響市場,使健康食品選擇愈加豐富,這不僅促進了食品行業轉型,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健康選擇。
食品標籤是日常飲食中重要的工具,正確解讀能幫助我們做出更健康選擇,改善健康狀況。至於新科技應用程式,則讓市民選擇健康食品更加便捷。
希望每位市民能善用這些新科技工具,推動健康生活方式,促進社會健康發展。
撰文 : 譚仲豪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智慧科技助慎選飲食,專家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