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悟性」

青斯 | 2024-12-23

最近在麻醉科周年學術會議上,遇上多年未見的林醫生。他是位與眾不同的麻醉和痛症科醫生,因對靈性的追求而修讀了神學。閒話家常,知他已修畢神學,想知他怎去把讀神學的體會放到痛症工作上。他分享透過病人活動小組處理慢性痛症的經驗時,說找我多時要感謝我上次給予他的靈感!原來上次他報道痛症小組的成效時,我問有否作長期成效評估,看成效能否持續。他這次就是趕着告訴我,相關評估顯示靈性的重要性,尤其那些走進過「明陣」的痛症患者,能走出慢性痛症機會較高!

靈修工具

「明陣」是一種靈修工具,因其迂迴曲折看似迷宮,但其實從入口進去明陣後只有一條路,去到明陣深處再從原路走出來,令人可領悟人生一些道理,有些問題是每人都會面對,只是在人生不同階段面對,而人人都可以走出來,回歸正常生活。

靈性對於治癒不同疾病有其角色,不過我倒有個疑問未能解答,就是靈性的另一層面,悟性。當你能覺悟原來自己能治癒自己的病,靈性自能發揮作用。但當未有悟性時,就算走進明陣,是否仍有作用?

過往經歷告知,當日SARS襲港時,醫管局就知這些病人有機會發展成創傷後遺症,在討論處理策略時早把臨床心理學家加進團隊內,透過心理測試問卷,盡早察覺病人心理上的問題,從而轉介臨床心理學家治癒心理元素,防止出現後遺症,但創傷後遺症仍是出現。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位護士,SARS對其身體影響並非嚴重,她卻經歷家庭及工作上的調節問題,令她數年後仍未能正常工作。另一護士在患病時要住進深切治療部,用呼吸機加高劑量類固醇,可幸最終她復原過來,雖然身體機能未能完全康復,要換另一崗位工作,但每次見她都能積極堅強面對工作和生活,完全沒有心理障礙。

悟性有高低,我們想幫病人增加悟性時,卻發覺絕非容易。我不希望說這是病人的緣份,因這表示醫生沒什麼可做,但事實有時是悲哀的。性格和際遇,家庭朋友及社會支援,時間都是重要因素。某些話對某些人在某些階段可以是當頭棒喝,例如「你想餘生都這樣嗎?」但對另一些人可能是最後一段稻草。這方面仍要靠林醫生的深入研究。作為醫生,知道當今藥物療效顯著卻有副作用。在強調全人醫療時,治病並非只靠藥物,對靈性悟性都要多認識,避免講錯說話,因醫生的話影響力太大,這是治療病人和治療疾病之別。一切皆從加強自己悟性靈性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