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疾保障​|儲蓄危疾保險vs純危疾保險 危疾保險保障內容、3大考慮要素大拆解

2025-08-08

不少港人對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癌症等都市病日益關注,健康危機意識提升,連帶對危疾保險的諮詢和投保意欲也明顯增加。然而,面對市面上林林總總的危疾產品,很多人都會陷入兩難:究竟是選擇具備儲蓄成分、保費相對較高的儲蓄型危疾保險,還是單一保障、保費較相宜的純危疾保險(又稱定期危疾保險)?本文將為你拆解儲蓄型危疾保險與純危疾保險兩者的分別、保障內容及投保前的考慮要素,助你作出最貼合個人需要的明智決策。

危疾保險的用處危疾保險種類投保危疾保前3大考慮要素
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危疾保險​常見問題(FAQs)危疾保險相關文章推薦

危疾保險的用處

在深入比較2種危疾保險的分別前,我們先要釐清一個基本概念:危疾保險的首要目的,是當受保人不幸確診指定危疾時,能獲得一筆過現金賠償,以應付突如其來的醫療開支、療養期間的生活費,甚至用作償還房貸、子女教育等緊急財務需要。其保障特性與一般實報實銷的醫療保險截然不同,更能靈活應對患病帶來的收入中斷風險。

過去,不少人習慣將保險視為一種長線儲蓄或投資工具,因此儲蓄型危疾保險曾一度成為主流。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純危疾保險的保障範圍日趨完善,加上理財工具日益多元,兩者之間的優劣對比已不再單一。我們需要從多維度進行客觀評估,而不僅僅是看「有冇得回本」。

危疾保險種類

危疾保險可以分為2大種類,儲蓄型危疾保險及純危疾保險(定期危疾保險),以下是2大危疾保險的分別:

儲蓄型危疾保險:鎖定保障,長線規劃

儲蓄型危疾保險的特點在於其「終身」保障及內含的「現金價值」。它通常要求投保人在一個指定年期(如10、20或30年)內繳清保費,之後危疾保障將持續終身。這種保險提供終身保障,一經繳清保費,保障便持續至受保人身故或危疾賠償,無需擔心晚年因年紀大而無法續保。此外,在繳費期內,保費水平通常維持不變,可以鎖定未來支出,方便預算。保單更具備現金價值和潛在紅利,若受保人在保障期內未曾索償,可選擇在某個年紀退保,取回部分或全部已繳保費,甚至連同紅利,作為晚年資金。

然而,儲蓄型危疾保險也存在一些需要仔細考量的潛在缺點。首先,由於儲蓄成分大大推高了保費,這類保險的保費通常較為昂貴。以一個25歲非吸煙男性為例,投保100萬港元保額,每月保費可高達幾千港元,遠高於純危疾保險。這可能導致部分投保人為了減輕財政壓力,而選擇較低的保額,最終可能因保障不足而得不償失。

其次,回報率偏低是其另一大問題。根據2025年的市場數據分析,這類保險的年度化回報率(IRR)普遍不高,部分甚至為負值,若與坊間的定期儲蓄保險、ETF或股票等投資工具相比,其回報能力往往較弱。最後,保單通常設有固定繳費年期,財務彈性較低。中途退保或斷供會造成顯著的本金損失,大大降低了投保人的財務彈性。

純危疾保險:專注風險管理

純危疾保險(又稱定期危疾保險)則是一種純粹的風險轉移工具,它只提供指定年期內的保障,不含任何儲蓄或投資成分,也沒有現金價值。這種保險最大的優勢是保費極低,由於沒有儲蓄成分,保費遠比儲蓄型便宜,能讓年輕人以低廉的成本獲得高額保障。以上述25歲男性為例,投保同等100萬港元保額,每月保費可能只需幾百港元,大大減輕了經濟負擔。

此外,在相近的保費預算下,投保純危疾保險可以獲得更高的保障額度,在2025年醫療成本持續高漲的環境下,充足的保障額度尤其關鍵。這類保險也提供較高的財務彈性。純危疾保險通常可按年續保,投保人可根據自己人生階段的需要(例如供樓、結婚、生兒育女),靈活調整保障額度或選擇停保,不會因退保而產生重大本金損失。

然而,純危疾保險也存在一些缺點。由於風險逐年增加,保費會隨著年齡而上升,這意味著在晚年時,保費可能會變得較高,對退休後的固定收入來源構成壓力。然而,現時市場上已出現一些創新的純危疾產品,設有「供斷」機制,讓投保人可選擇在指定年期內供款,並將保障延長至100歲,大大緩解了這方面的憂慮。另外,這類保險沒有現金價值,若保障期內沒有索償,所有已繳保費均不獲發還。這對於部分希望「有入無出」的消費者而言,可能難以接受。

投保危疾保前3大考慮要素

選擇危疾保險,不應單憑直覺或人云亦云。投保任何危疾保險,其決策都必須基於個人健康狀況、家庭狀況及財務預算這「黃金三角」進行綜合評估。以下是三個切實可行的考慮要素:

1. 審視醫療通脹與保障缺口

根據風險管理顧問公司WTW發表的《2025年全球醫療趨勢調查報告》,2025年香港的預計醫療通脹率為9.8%,即無論是公私營醫療費用皆會持續攀升。一份20年前購買的危疾保單,其保額在今天可能已無法覆蓋單次危疾治療的全部開支。

醫管局的公營醫療體系雖然費用較低,但輪候時間可能長達數月甚至數年,例如部分聯網的穩定新症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可超過80星期,部分手術(如全關節置換術)的輪候時間更長達幾年。因此,危疾保險的一筆過賠償,其最大價值在於讓患者能及時轉往私營醫療,縮短輪候時間,爭取黃金治療期。建議應定期審視保單,確保保額足以應付至少3至5年的生活開支和可能的醫療費用。若現有保額不足,可考慮以低保費的純危疾保險「Top-up」加購多一份危疾保險,以增加額外保障,以填補保障缺口。

2. 個人理財策略與靈活度

儲蓄型保險的「儲蓄」功能並非最優解。若你對投資理財有一定認識,或者希望擁有更高的資金流動性,可考慮將投保純危疾保險省下的保費,自行投資於回報更佳的理財產品。這種「保障」與「儲蓄」分開處理的策略,能讓你的資產配置更具彈性,有機會獲得更可觀的回報。若你屬於較保守、不擅長理財的類型,儲蓄型危疾保險或能透過強制儲蓄,達到一定的財務紀律,但同時也必須接受其較低的潛在回報,並確保自己有能力負擔長期的保費。

3. 了解保障範圍與疾病定義

切勿單純比較保險產品承保的疾病數目,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細節。三大危疾(癌症、心臟病、中風)佔香港危疾索償個案的絕大多數。應優先確保保單能全面覆蓋這些常見疾病,並留意其定義是否與時俱進,避免因條款過時而導致索償爭議。此外,應留意「早期危疾」與「多重賠償」的條款。現今很多危疾保險已提供早期危疾(如原位癌)的保障,甚至能對癌症復發或持續提供多次賠償。投保時應仔細研究這些細節,了解索償後保障額是否會被扣減,以及再次索償的等候期長短。

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儲蓄型危疾保險與純危疾保險並非單純的優劣之分,而是滿足不同人生階段和理財哲學的工具。如果你是年輕人,收入有限但家庭責任重,需要以最少的預算獲得最大化的保障,或者你本身是理財高手,希望將資金靈活運用,那麼純危疾保險會是你的理想選擇。如果你是預算充足、傾向保守且不希望操心理財的中產人士,並希望鎖定終身保障,將危疾保障與儲蓄結合,那麼儲蓄型危疾保險則能提供一份安穩的保障。無論你選擇哪一種,最重要是確保保額充足,並定期檢討,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健康風險和醫療環境。

危疾保險​常見問題(FAQs)

1:危疾保險有必要買嗎?

有必要。危疾保險的首要目的,是當受保人不幸確診指定危疾時,能獲得一筆過現金賠償,以應付突如其來的醫療開支、療養期間的生活費,甚至用作償還房貸、子女教育等緊急財務需要。其保障特性與一般實報實銷的醫療保險截然不同,更能靈活應對患病帶來的收入中斷風險。此外,香港的醫療通脹率持續高企,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長,危疾保險的一筆過賠償能讓患者及時轉往私營醫療,爭取黃金治療期。

2. 危疾保險包含什麼?

危疾保險的保障內容主要涵蓋多種危險疾病,其中三大危疾(癌症、心臟病、中風)佔香港危疾索償個案的絕大多數。現今市場上的危疾產品設計日趨多元化,除了三大危疾外,通常還會承保其他多種嚴重疾病,有些更包含早期危疾(如原位癌)的保障,甚至提供對癌症復發或持續的多重賠償。投保時應仔細研究保單條款,確保能全面覆蓋常見疾病,並留意其定義是否與時俱進。

3. 危疾保險幾多先夠?

決定足夠的危疾保額,應基於個人健康狀況、家庭狀況及財務預算進行綜合評估。一個簡單的參考原則是將危疾保額設定為年收入的3至5倍。這筆金額除了足夠支付部分醫療費用外,也能應付約3至5年的生活開支,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專注治療和康復,而無須擔心生計。此外,你亦應將個人債務(如房貸)和家庭責任(如子女教育費)納入考量,確保保障額足以應付這些潛在的財務負擔。

危疾保險相關文章推薦

癌症保險邊間好?癌症保險保障範圍、投保重點、注意事項一文看清

保險冷靜期是什麼?如何計算?保險退保程序注意事項一文看清

信用卡交保費|信用卡交保險哪張卡最抵?教你賺盡積分、現金回贈、里數!

重要聲明:本網站的內容旨在提供一般健康資訊,並非個人化的醫療建議。本網站內容亦非就任何個別人士的特定身體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讀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作出任何健康決定。在採取任何醫療行動前,讀者應先諮詢合資格的醫生或醫護人員的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