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打針,可以點?
英國是全世界其中一個新冠疫苗接種率比較高的國家,疫情亦由最高峰1月份的每日達6萬宗新增個案(以7天平均計),迅速回落至5月尾的近2000宗新增個案。然而,好景不常,英國疫情未及清零,便出現第三波。
有媒體引述英國國家統計局指出,截至6月12日,全英國單周就有11.9萬人確診,更連續幾個單日超過一萬人確診。更令人擔心的是,在英國第三波疫情中,不少於四分三(甚至更多)的確診個案是感染新冠肺炎Delta變種病毒(最先在印度發現的變種病毒)。而感染後死亡的個案中,有近三成人已接種兩劑疫苗。
一位仍然對接種疫苗抱懷疑態度的朋友便說:「似乎打針也沒有用,既阻擋不了變種病毒感染,亦避免不了重病死亡。」
筆者用了兩個問題回應:「真的嗎?那麼不打針,可以點?」
先看第一個問題,打針真的阻擋不了新冠病毒嗎?
病毒在長時間擴散的情況下,增加了變異的機會,亦促成更多令病毒變強的變異發生。由於它們傳染性更強,這些突變品種往往會成為優勢品種,有能力迅速取代其他新冠病毒版本。這解釋了至少在英國,為何變種病毒差不多已經取代成為主要的病毒株,反而最初首先在武漢發現的病毒株卻幾乎銷聲匿跡。
雖然Delta病毒株具有更高傳播力和較高重症率,且初步結果亦顯示疫苗效力有所降低,但數據也清楚顯示目前的疫苗仍可有效預防住院。根據英格蘭公共衞生署的最新數據,完整打完兩劑BioNTech疫苗後,可以有效預防住院機率達96%;若只打一劑,仍有94%預防率。大家要明白,疫苗是一個保護傘,但從來不能完全杜絕病毒感染。只要它能有效減低傳播可能及引發重症的機會,就已達到保護個人、家庭以至社會生命財產的目的。
放寬與缺口
至於有近三成感染後死亡的個案已接種兩劑疫苗,不代表疫苗沒有保護力。筆者在〈科學理性與觀感情緒的對決〉(刊於3月17日)一文提及,這等於香港看待接種疫苗之後的不良情況,不應該將數據片面斷章、單憑直覺感性去作判斷。台灣就有報道分析,指從英國6月11日公布的變異株相關數據中,只要稍微仔細計算一下,感染Delta變異株死亡的人數為42人,期間感染總個案數為33207人,算起來病例死亡率僅約0.13%,比以往一度達2.8%的死亡率少得多。
筆者也研究過一些數據,指英國是次第三波疫情中,感染群組佔了八成以上是50歲以下人士。此外,感染病人當中,約四成與教育設施或學校有關,相反,以往屬高危群組的院舍,今次連5%也不到。這不得不歸功於年長脆弱群組的大規模疫苗覆蓋,50歲以上的群組接種率有至少七成以上,70歲以上群組更達九成以上,為他們提供了絕佳的保護,也大大減輕整體的社會醫療壓力。筆者深信,英國如果沒有如此高的疫苗覆蓋率,在面對這種具有更高傳播力和重症率的Delta變異株時,第三波疫情必然比第二波更慘烈。
再看我們鄰近的台灣,甫從新冠疫情開始,台灣已實施嚴格的入境隔離和篩檢措施,一直以來成功阻擋病毒入侵,2020年4月至12月就曾經錄得連續8個月本土感染零確診的佳績,即使少數入境和零星的確診者也能得到妥善照顧和治療,也因此,在過去新冠疫情全球爆發的一年多,台灣人歌照唱、學照返、波照打。
只是,即使是最佳的守門員,久守也必然有失。嚴密的防控措施終究難以持久,隨着航空公司機組人員的檢疫措施逐步放寬,加上防疫旅館作業流程的疏失,令防疫出現缺口,病毒最終傳入社區,爆發多個群組感染。自5月中開始,確診總數由5月13日的1256宗飆升至6月9日的11968宗,不足一個月就增加近萬宗個案,升幅近10倍。
更不幸的是,嚴密的防控措施成功的時間久了,或讓台灣民眾甚至當地政府以為新冠病毒永遠不會再進入台灣。風急雨驟,原本有足夠時間準備的事情,卻因對新冠疫情失去警戒心而失諸交臂。霎時間台灣就要面對3個問題:因疑似病例突增而造成的檢測量不足、醫療設施、物資的瞬間飽和及短缺,以及由於太遲洽購疫苗引致疫情嚴峻下購買疫苗困難重重。
坦白說,前兩者在其他國家地區幾乎全都經歷過,後者的疫苗問題明顯是因短視而蘇州過後。這都是見到鄰居着火只顧隔岸觀火,卻從不檢視自己家裏防火設施的心態。
優勢與誤解
反觀香港,我們的問題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香港的疫情事實上相對穩定,政府在外防輸入方面有汲取教訓,做得非常嚴謹,醫管局亦對疫情萬一爆發有相當準備,當然民眾也的而且確具有相當高的防疫意識。但同樣地,面對一年多持久抗疫,香港人也早已出現抗疫疲勞,簡單一個例子是,大家戴口罩的嚴謹性也絕對比疫情初期鬆懈。
就疫苗而言,香港其實有兩項優勢:1.我們有足夠的疫苗;2.有兩款用了不同技術平台研製的疫苗任君選擇。只是這兩項優勢又實在太簡單,簡單到香港人自己未必感受得到,但只要你着意看看世界其他國家,貧困或發展中國家不用說,即使是許多歐美先進國家也未必擁有香港這兩項優勢。
更令人失望的是,香港仍然充斥對疫苗的誤解,仍有不少人誤以為疫苗對個人非常危險,例如有人以為香港入錯疫苗,但事實是香港使用的兩種疫苗,在世界各地已有過億人接種,都證明是安全有效的,也沒有如某些疫苗般出現罕見的血栓問題。又例如有人以為香港的復必泰疫苗和歐洲打的復必泰疫苗不同,事實是香港用的復必泰疫苗是由德國直接運港。
有些人忽然擔心自己身體不穩定,也有不少人推說自己年紀大、多病痛,所以不應該打疫苗。但從英國的情況可以清楚知道,最需要接種疫苗的正正是那些年長脆弱的群組,難道英國的長者身體忽然比香港的長者甚至在職人士好?
科學數據其實好清晰,而且愈來愈多數據都顯示現實經驗(Real Life Data)比臨床研究時所得的結果更有效更安全。兩款疫苗獲世衞批准作緊急使用,均已在中國以外的不少地區和國家使用,實際數據顯示,有症狀病例、住院人數及死亡人數均見大幅降低。雖然復必泰出現副作用的機會相對較多,但仍然十分安全;科興所用的技術是傳統滅活技術,安全性與流感疫苗相若。當然,還真的有小部分人會因過敏或免疫系統問題而不適合打疫苗,或打疫苗時需要小心,但真正不能接種疫苗的人其實很少數。
數據與谷針
可惜仍然有人只着眼負面報道,對整體數據完全視若無睹。沒有人能夠保證接種疫苗後不會發生任何事情,就如筆者在〈科學理性與觀感情緒的對決〉所指,沒有人可以保證退休後不會罹患癌症一樣。但每個人都有責任促進社會防疫措施,尤其醫護人員、傳媒和領袖,都有責任為民眾提供正確客觀的資訊,而非一味針對政府的不足,更要小心避免只為唱反調而有意無意地增加民眾不必要的顧慮和擔憂。
當然政府亦需要顯示更大決心和膽量去說明疫苗的重要性和安全性,也許有人用「谷針」來令推廣疫苗顯得負面。實際上全世界政府也在「谷針」,作為重要的公共衞生措施,「谷針」本身並沒有問題,最重要是資訊正確、客觀、科學。反而那些故意提出質疑或以片面資訊作誤導,為達個人主張卻置社會公益於危牆,才是最不負責任的行為。
要持續抗疫,唔打針,可以點?筆者想不到。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谷針優勢與誤解,抗疫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