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嚨感染一發不可收拾 《卡門》作家頑抗風濕性心臟病

在芸芸古典音樂家當中,大家多想起德國作曲家:巴哈、莫扎特、貝多芬、布拉姆斯等。其實浪漫的法國亦有不少著名古典音樂家,當中包括寫了膾炙人口歌劇《卡門》(Carmen)的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
《卡門》中著名的詠嘆調《愛情像一隻自由的小鳥》,連香港八十年代流行歌手羅文亦將之改編。然而,《卡門》可說是比才最大的遺憾;1875年3月首度公演,並不被當時的巴黎人接納,反應異常冷淡,認為內容低俗,描寫社會低下階層的內容有欠風雅,結果首演三個月後,比才就離世了,享年36歲。

比才的死亡可說非常突然。他青少年時已受反覆喉嚨感染的情況困擾,每年初夏都會發作,20歲時的發病尤其嚴重,根據記載,他的喉嚨除了有潰瘍,更引致他出現吞嚥困難而體重驟降,當時醫生的治療是放置12隻水蛭在他喉嚨上,並建議他移除扁桃腺。此外,比才還患有氣促、胸痛和關節疼痛的問題,23歲時已出現體力不繼的情況,連上5層樓梯都有困難。
巨大心理壓力
在《卡門》首演反應欠佳後,比才承受巨大心理壓力,身體變得更差,引發了一次極其嚴重、亦是他人生最後一次的咽喉炎。過了一個月,他又受到關節肌肉疼痛困擾,有見及此,在1875年5月,他與家人搬到巴黎郊外度假休養。起初,比才確實覺得情況有所好轉,還在塞納河游泳,但游泳過後,他突然發高燒及肌肉疼痛;5月29日,他感到胸前劇痛,出現呼吸困難。兩日後,比才病情加重,醫生使用「起疱劑」治療他的心臟病;起疱劑是通過在皮膚上製造水泡來「轉移」體內病痛和毒素的中世紀療法。但治療一小時後,他再度胸痛並出現昏迷狀態,延至6月3日失救死亡。
根據以上種種描述,不同年代的醫生都認為,比才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因急性感染加上心理壓力,引發心衰竭;風濕性心臟病和甲型球菌感染關係密切,在未有抗生素的時代,當病人感染甲型鏈球菌引致咽喉炎後,可出現關節炎以及心瓣膜損傷。根據比才生前的記載,他的確有反覆感染的情況,亦有心臟病症狀,如氣促、心悸、疲倦,而十九世紀時,風濕性心臟病一點也不罕見。
從比才的病史中,我們可以看到風濕性心臟病發展的幾個階段,分別是甲型鏈球菌感染引發咽喉炎,感染後的兩至四周,病人出現急性風濕熱,繼而發展成反覆發作的慢性風濕性心臟病,到晚期演變成心臟衰竭。風濕性心臟病和先天性心臟病完全沒關連,因此有科學家訴說,比才因沒有先天性心臟病家族史而減低他患上風濕性心臟病的機會,是不成立的說法。風濕性心臟病其實是一個感染甲型鏈球菌後引致的併發症。
重置機械心瓣
要診斷風濕性心臟病,除了典型的病徵,現在我們還會為病人進行心臟超聲波檢查,看清楚心瓣膜的變化。破壞了的心瓣,現時也能靠手術修補或重置機械心瓣,以維持心瓣正常功能,大大減低心臟衰竭出現的可能性。當進行一些入侵性牙科或婦科泌尿系統手術時,更會處方抗生素減少細菌感染受破壞的心瓣,引致心內膜發炎。及時使用抗生素治療咽喉炎,也能有效地避免風濕性心臟病出現。

由於抗生素的普及和醫療條件的改善,現時在發達國家,風濕性心臟病已成為罕見病,只有零星病例。但在發展中國家,風濕性心臟病仍是重要的健康問題。世衞估計,全球每年仍有超過30萬人死於風濕性心臟病,其中大多數是兒童及與比才一樣的年輕人。
比才死後五年,《卡門》在法國巴黎以外的地方繼續上演,得到莫大的成功,最後再回到巴黎,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歌劇。現在,《卡門》是全球上演次數最多的歌劇曲目之一,可惜在榮譽降臨前比才已離世,是古典音樂界的重大損失。
撰文 : 王建芳醫生_臨床微生物及感染學專科醫生
[信健康] 名作曲家因風濕性心臟病死,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