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影響身心 治療對策多樣 「鬥雞眼」早求醫 保護孩子視力

當家長發現孩子雙眼視線不對齊,俗稱「鬥雞眼」,心中難免焦急。這種眼球向內偏移,醫學上稱為「內斜視」(Esotropia)。如果嬰兒在出生後數個月內偶爾出現,尚且可視為正常,只須繼續觀察,留意斜視會否隨發育而消失;然而,若內斜視在4至6個月後仍持續,影響不止外觀,更會損害視力發展,須及時診治,以免孩子的視力受到不可逆轉損害。
「斜視」(Strabismus)泛指雙眼無法同時注視同一目標,而內斜視特別指眼球向內偏斜。斜視並不罕見,全球約有2%至4%兒童受到影響。在歐美國家,內斜視是最常見的兒童斜視;而在香港及東亞地區,外斜視則較為普遍,這可能與歐美兒童遠視比例較高,東亞兒童近視比例較高有關。
兒童內斜視較常見原因包括「調節性內斜視」及「嬰兒內斜視」。「調節性內斜視」是由於眼球過短,導致中度至高度遠視,迫使眼睛需以強力的「調節反應」(Accommodation)聚焦近處物體,引起眼球內收,從而產生內斜視。這種內斜視一般在孩童2至4歲時出現;相比之下,嬰兒內斜視則發病較早,通常在嬰兒出生後6個月內發生,其斜視角度一般較大,且眼球沒有明顯遠視跡象。

多種疾病徵兆
內斜視還有一些較罕見的成因,包括外展神經(又稱第六條顱神經)麻痹、重症肌無力或某些先天性綜合症等。此外,有些兒童因鼻樑扁平,臉上的「內眥贅皮」(Epicanthal Fold)寬闊並貼近虹膜,從而產生眼位內斜的錯覺,這種情況稱為假性內斜視。兒童出現斜視亦可能是眼睛結構性疾病的徵兆,例如先天性白內障、視網膜病變,甚至視網膜母細胞瘤(俗稱眼癌)。以上種種情況都需要眼科醫生進行專業檢查及診斷。
內斜視對兒童的影響不止於外觀,更會損害視力發展,影響身心健康。我們日常生活能擁有立體視覺,判別物體與自身距離,端賴雙眼有效合作,聚焦同一物體,使大腦能夠融合雙眼所見影像。假如兒童患有內斜視,雙眼影像便無法重合,為了避免「重影」(Diplopia),大腦會忽略斜視眼睛的影像,這現象稱為「抑制」(Suppression)。久而久之,被抑制的眼睛無法正常發育,其視力將永遠無法達到正常水平,造成「弱視」(Amblyopia),如不及時治療,高達50%的內斜視患兒會患上弱視。
此外,斜視對外觀的影響,往往削弱患兒的自尊心,使他們對社交感到焦慮。這些成長過程中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恐有引發他們長大後出現精神健康問題之虞。
兒童內斜視的治療方法多樣,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情況選擇適合方案。例如,對於調節性內斜視,最關鍵一步是佩戴度數正確的遠視眼鏡,以糾正遠視,減少眼睛產生過度調節反應,從而消除眼球內收,令眼位恢復正常。如果患者同時出現弱視情況,則需一併處理,如佩戴眼罩,短暫性遮蓋健全眼睛,迫使大腦依靠弱視眼睛,重新激活其發育。
手術矯正眼位
對於嬰兒內斜視或療效欠佳的調節性內斜視,可能需要進行斜視手術。這類手術需要全身麻醉,過程中,醫生會調整眼外肌張力,以矯正眼位。儘管控制眼球活動之肌肉結構精細且變化多端,會令手術效果帶有不確定性,然而,大約七成患者在第一次手術後可達到理想的眼位,部分幼兒則可能需要多次手術,眼位復原方能臻善。

只要及時介入,絕大多數兒童內斜視的患童均能得到妥善治療。若家長懷疑子女患有斜視,應盡早求醫。趁兒童的視覺機能在幼年時仍有強大可塑性,與醫生合作把握黃金治療機會。及早處理不僅能恢復眼睛外觀,更可保障兒童視力健全發展。只要及時採取行動,「鬥雞」決不可怕。

撰文:雍榮醫生、葉偉權醫生_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
[信健康] 鬥雞眼須早治免損視力,眼科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