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認清病人角色 積極參與自身醫療方案
![](https://static.hkej.com/hkej/images/2024/11/06/3922741_88ff30d206bb50f388c595b1367ec153_620.jpg)
筆者之前兩篇文章都是關於醫護與病者之間的關係,當中提及醫護人員在照顧病人時介紹自己名字的意義,從而帶出同理心的重要性,尤其如果能互相體諒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更能提升醫患相伴的效果。然而,關係總是雙向的,病者也許同樣有其積極角色,尤其在了解自身病情和治療決定方面。那麼病人應如何做?本文一一講解!
相信不少讀者都知道醫管局有一個非常便利的HA Go程式。程式內有着不同功能,之前筆者做過小統計,程式最常用功能包括約期、改期,以及藥物資訊。程式仍然持續更新,除了版面更易用外,亦加了不少新功能,其中包括病人的驗血報告。
加入此項功能於技術上並不困難,卻要經過一段時間討論和計劃才能成事,其中一個理由是不少醫生同事存有疑慮。因為不是所有所謂不正常指標都具重要性,有同事擔心此舉反而會令病人產生無謂恐懼,或者增加病人不斷詢問醫護同事的機會,無形中增加了醫護同事壓力。
提升應用程式功能
於是計劃初期在少數醫院先行先試,結果反應比預期好,而且沒接到許多病人無謂查詢報告,如今雖然並未包含所有驗血報告,但已涵蓋醫管局所有應用HA Go的病人。
HA Go另一功能是查閱出院須知資訊。一般來說,病人在出院時,病房護士會解釋並給予病人一份資料。資料通常包括覆診或再次入院日期、藥紙、預約其他檢查(例如X光、超聲波、電腦掃描等)或治療(例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等)的約期紙、病假紙(如適用),以及一張出院診斷概要等等。當然病人所得資料會因人而異,有機會取決於病人的自理能力,譬如院舍病人和居家病人的安排都會有所不同。
![](https://static.hkej.com/hkej/images/2024/11/06/3922741_314cb0ec18706bdbff82173964ca5d03_620.jpg)
其實就筆者所見,不少病房同事都扭盡六壬,希望確保病人出院時得到所需資訊。不過,可能由於資訊實在太多,病人未必一一牢記;有許多病人可能自身就不能理解,必須靠家人幫忙,但家人可能很忙;又或者來接病人是一個家人,回家照顧病人卻是另一個家人;此外,住在院舍的病人更要視乎個別院舍同事的積極性等等不同理由。結果還是有不少病人或家人反映出院資訊不足。
其實病人或照顧者可在HA Go內找到個人出院資訊,包括以上提及的大部分資料之餘,甚至包括前面提及的病人服用藥物資料。HA Go還會透過手機提前提醒病人覆診、抽血期等。HA Go並不是用來替代護士同事在病人出院時的解說,只是在護士解說之後,再提供多一個可供病人或照顧者自行查閱渠道。
不過,病人對自己的醫療方案亦需負責。看醫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經歷,大部分病人見到醫生時會有一種無形壓力。加上醫護工作繁忙,未必有足夠時間與每位病人詳細討論病情。但病人也有病人的責任,首先要向醫護人員提供準確訊息,亦要確保自己理解他們提供的資訊。畢竟最緊張自己健康的,理應就是自己。
也因此,病人其實有需要參與自身治療的決定。在以往,醫生也許予人一種高高在上感覺,同時,因為醫患彼此的訊息認知差異太大,形成病人「不敢多問」的被動思維,也形成部分醫生「不容多問」的傲慢心態。時至今日,資訊發達甚至泛濫,跟以往的訊息認知差異性質上已出現變化。事實上,病人所得的訊息很參差,要麼有些病人會利用參差訊息挑戰醫生,要麼有些繼續跟以往一樣處於被動狀態,同時又心存疑惑。兩者都無助病人得到更好更合適的治療。
「三條問題」運動
英國的Health Foundation在十多年前就推出一個「問三條問題」運動,希望提高病人對自己疾病治療的參與度,並且提醒病人認知對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三條問題大意是:1.我有哪些治療選項?2.不同選項的優點和風險是什麼?3.不同選項的優點和風險發生機會有多少?
![](https://static.hkej.com/hkej/images/2024/11/06/3922741_c603171a2b9213f846f01c3bbfb6a753_620.jpg)
要實現真正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醫護人員需要持續改善不在話下,但病人除了要學會彼此諒解和給予意見,也要履行自己作為病人的角色和責任,包括主動積極參與自身醫療方案的決定,尤其要學懂問合適的問題。始終最了解自己必定是病人自己,最有需要照顧自己健康的,也是病人自己。
撰文:天峯醫生
[信健康] 雙向的醫患關係,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