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醫社 關注精神健康 讓孩子評在起跑線

上星期五,筆者獲邀參加廣東省教育廳主辦的「2025年中小學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活動啟動儀式暨專題講座會,有機會與內地教育人士、心理健康同業切磋交流,得益良多。
近年來,全球的青少年精神問題日趨嚴峻,社會各界不得不加以重視,濫藥,欺凌、打機成癮,尤其自殺個案急劇上升。2023年,香港在新冠疫情過後,學校全面復課,學期初幾個月,學生自殺率創歷史新高,引起社會震動,政府立即推出應急的「三層機制」。其中一項新猷,是校長可以直接聯絡政府的精神科醫生,迅速預約診治突然出現嚴重精神問題的學生。在各方面努力下,2024年開學時,學生自殺數字已經回落。可惜,本地學生輕生事件仍然偏多;早前便有一個11歲女學生在家中懸樑自盡!
學校是培養莘莘學子成長的地方,所以是社會首要關注的重點,尤其必須留意他們的心理發展和身心健康。但筆者認為,「家校醫社」有效的協調,才能發揮「百年樹人」的最佳效益;照顧學生於青少年期的正常成長,「家校醫社」四方面的合作所衍生的作用非常重要。
首先,因應經濟模式轉變,家庭結構和運作模式隨之改變。每對夫婦的生育數目大減,多是「一個起,兩個止」;家長對孩子寵愛有加,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亦有增無減,他們大多想子女「贏在起跑線」。
認識壓力
筆者認為,如欲「贏在起跑線」,便先要「評在起跑線」,家長要細心考慮自己的心肝寶貝,在性格和其他方面有什麼特質,明白他們的優劣所在,例如:情緒、智商、逆境情商、性格等各方面素質,作詳盡評估,正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否則可能適得其反,反而「恨鐵不成鋼」。如果家長評估子女的才能出錯,不單教育工作會事倍功半,甚或對學校和家庭產生龐大壓力。

學校是長知識和同儕互動成長,促成人際關係正常發展不可代替的地方。青少年學生的身心成長要慢慢培育,所以本人建議香港的中小學,必須加入「精神健康」為核心課程,可以不必以考試作為評核,但一定是必修項目。課程內容包括:壓力是什麼?怎樣應付精神困擾?並加入適應身心問題轉變的辦法。學生必須明白心理困擾和情緒波動,是青少年成長階段常見的問題,切勿標籤情緒和行為出現異常的同學,認識「污名化」和歧視是現代社會所不容許,從而減少「校園欺凌」事件。
及早醫治
在醫治方面,其實醫護介入應放在最後,因為很多問題都不是精神科醫生可以解決。不過,有幾方面值得留意,就是青少年的精神病患,例如:情緒病、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思覺失調等,以及現在很多人提及的專注力失調和過度活躍症(ADHD);思覺失調及ADHD,如果能及早適當醫治,特效藥的效能非常顯著,治癒率相當高。青年人患上各種精神病的數字不算高,醫治本來應放在比較後的位置,當然除了藥物,心理輔導和家庭協作亦非常重要,若然兒童成長於有問題的家庭,他們的身心健康多數會有負面影響,出現情緒困擾是普遍現象,需要適時接受心理輔導。

最後,社工對協助部分青少年成長是不可或缺一環;香港社工的工作範圍相當多元化,其中之一是幫助有困難的青年解決問題。本港社工的人數不足,顯然不能圓滿輔導年輕人身心的困擾,業界自有力不從心之慨嘆!其次是宏觀的社會焦點:具體而言是社會對學業成績的看法,是否成績好就是天之驕子,學業不濟便是「地底泥」?
着重成績
曾有知名人士揚言「學習不是求分數」,但不能動搖中國傳統科舉考試在港人心目中的地位,仍然高舉「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旗幟;本地傳媒在公開試放榜當日,大肆渲染「5A狀元」的優越,推波助瀾,部分家長、學校和傳媒過分着重成績,直接加重學生的心理壓力。
雖然學生時常爭取獨立自主,但他們的成長仍然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制度之操控。根據2011年兩間大學精神科學系的調查,發現當時本地人口有13.3%患上CMD(普遍精神問題/輕性精神病)。近幾年,香港經歷社會動盪和新冠疫情打擊,港人精神每況愈下;老師自殺不時聽聞,便可見一斑,正是「上樑不正下樑歪」。成年人自顧不暇,又怎能作為青少年的表率呢?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淺談青少年精神健康,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