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醫院設綠色通道治急性中風 治療時間可縮至35分鐘

急性中風近年漸趨年輕化,而救治時間往往是影響康復成效的關鍵。
屯門醫院設立「腦中風急救綠色通道」,務求在黃金時間內,迅速為懷疑個案進行跨專科及部門的臨床評估,透過應用人工智能系統,替中風病人提供適切治療。
今年上半年,日間急性中風病人的「從到急症室至完成溶栓治療時間」中位數是35分鐘,較去年同期快近一半,大大提升了病人復元機會。
公立醫院每年有逾萬宗急性中風入院個案,近八成皆屬「缺血性中風」,即腦血管栓塞。無論採用經患者靜脈注射溶栓藥物的「溶栓治療」,或經動脈直接取出血栓的「取栓術治療」,都必須爭分奪秒。
設特定標記 直送病人至急救房
為進一步加快治療急性中風病人的流程,屯門醫院今年起正式開通「腦中風急救綠色通道」,在醫院指示牌、地上通道標示和急症室分流站等增設綠色新標誌。屯門醫院副行政總監鄭振邦醫生表示,綠色通道目的是將治療中風患者的流程更標準化。疑似急性中風病人送抵醫院後,會掛上特定標記,隨即送往急症室急救房,由急症科、神經內科、放射及介入治療科、神經外科及麻醉科組成的跨專科治療團隊進行會診。團隊會替緊急治療作準備,包括翻查病歷紀錄、安排電腦掃描檢查、確定病人中風類型及部位、準備驗血和心電圖、進行視覺及肢體活動等評估。


在跨專科及部門的合作及協調下,中風病人抵達醫院後,能最快、最直接地獲得醫治。今年上半年,在日間入院的急性中風病人,由抵達急症室至接受溶栓治療所需時間中位數為35分鐘;當中,最快的個案僅需23分鐘,快過國際標準的1小時。

至於取栓術治療時間同樣加快。日間急性中風病人由抵達急症室至接受醫治,所需時間中位數為53分鐘,較去年同期的93分鐘縮短四成三。
先進醫療科技助檢查
不論「溶栓治療」或「取栓術治療」,一旦病人錯失治療黃金期,都可能因風險高而無法進行手術。現時,醫療團隊會採用進階影像掃描「灌注掃描」和人工智能軟件,檢查病人的大血管有否栓塞、可救治的腦細胞體積和百分比等狀況,以判斷病患是否適合進行取栓術。在這些先進醫療科技協助下,即使病人未能提供準確發病時間(例如在睡夢中病發的病人),仍有機會接受取栓術治療。

新界西醫院聯網的「急性中風綜合治療團隊」,以聯網模式替市民提供24小時全天候中風治療服務,獲頒「2024年度醫管局傑出團隊獎」。團隊強調,中風急救治療分秒必爭,病人愈早得到治理,康復成效愈理想,「市民一旦出現中風症狀,謹記必須盡快送院救治。」未來,團隊將更積極走進社區,向大眾講解急性中風相關資訊。
撰文 : 醫院管理局
[信健康] 綠色通道治中風,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